小议和谐社会的和谐劳动劳动作为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和人们最基础、最广泛、最重要的社会关系,对社会的和谐具有决定性的功能。构建和谐劳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举措。一、和谐劳动的一般规定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类“有目的的活动”。马克思给劳动下的这个经典的定义,强调了劳动是人有意识有目的地获取物质资料的过程,是创造使用价值的有目标的活动,是为了人类生活需要而进行的活动。这一现实过程和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紧密相连。在私有制条件下,对立的社会关系或社会状态,产生了“异化劳动”,人们创造出来的产品总是和人的主观愿望相背离,成为和人对立的异己力量。我国社会主义以公有制为主体、人民当家做主的生产关系,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为“劳动的和谐化”创造了必要的社会条件。和谐劳动就是在扬弃异化劳动基础上形成的,和社会主义公有制相联系的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它既承载了马克思有关劳动的一般内涵,又具有明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特色。第一,和谐劳动是劳动者和劳动产品的统一。马克思在论述生产中工人同自然界的关系和劳动同劳动产品的关系时,指出摘要:“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它是工人用来实现自己的劳动,在其中展开劳动、由其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自然界也在更狭隘的意义上提供生活资料,即工人本身的肉体生存所需要的资料。”“劳动同它的产品的直接关系,是工人同他的生产的对象的关系。”和谐劳动坚持的是劳动和劳动收入之间的正比例关系。劳动越多,消费就应该越多;创造的价值越多,创造价值的人就更有价值;产品越完美,创造价值的人自己也就变得越完美。第二,和谐劳动是劳动手段和劳动目的的统一。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异化劳动条件下劳动的强制性时,指出摘要:这种劳动“不是满足劳动需要,而只是满足劳动以外的一种手第1页共8页段”,“国民经济学把工人只当作劳动的动物,当作仅仅有最必要的肉体需要的牲畜”。人的类特性是自由自觉的活动,而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生活本身却仅仅成为生活的手段”。“异化劳动把这种关系颠倒过来,以至人正因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才把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本质变成仅仅是维持自己生存的手段。”和谐劳动则强调劳动对劳动者的内在性、本质性,强调劳动不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更重要的是劳动者肯定自己、获得幸福、自由地发挥自己体力和智力的手段。第三,和谐劳动是人的生命活动和人的本质活动的统一。马克思指出,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而所谓自由自觉的活动就是指人的有意识的活动。人的有意识活动的标志就是人的实践活动,“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证实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马克思认为动物也生产,但是动物只能生产它自己或它的幼仔直接需要的东西;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而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支配也进行生产,并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支配进行的才是真正的生产。和谐劳动强调劳动者能够自由地对待自己的产品,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按照美的尺度来建造。第四,和谐劳动是劳动活动和劳动关系的统一。马克思认为劳动对劳动关系具有决定功能以及劳动关系对劳动具有反功能。“通过异化的、外化的劳动,工人生产出一个跟劳动格格不入、站在劳动之外的人同这个劳动的关系。工人同劳动的关系,生产出资本家(或者不管人们给雇主起个别的什么名字)同这个劳动的关系。从而私有财产是外化劳动即工人同自然界和自身的外在关系的产物、结果和必然后果。”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劳动活动和劳动关系之间由对抗性质转变为和谐性质,二者之间形成了高度统一的协调关系。二、构建和谐劳动的依据社会的和谐,既是社会关系稳定和协调的理想状态,也是价值目标和社会历史过程的统一。从本质上看,社会和谐是由社会生产关系所决定的,而劳动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功能。劳动关系作为生产关系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深刻影响着生产关第2页共8页系的形成和发展,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