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火电企业社会效益审计探索[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在火力发电企业投资额的不断增加和我国政府管理职能的转型以及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开展火力发电企业的社会效益审计势在必行,但是目前尚未有适用于我国火力发电企业的社会效益审计模式。本文在实地调研和对审计程序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火力发电企业社会效益审计模式,并且针对其社会风险提出可行性建议。本文所提供的模型工具和应用方法可为其他类型企业的社会效益审计提供借鉴。[关键词]火电企业;社会效益;审计模式一、引言电力是国家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优先发展的产业之一。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对电的需求越来越大。我国电力行业的投资额从2004年的4800亿元增加到了2006年的7200亿元,其中火力发电企业约5500亿元。电厂的建设促进了区域、国家的经济增长,也给社会带来了占用耕地、消耗资源、排放各种污染物等不利影响。因此,为了能够正确评价火力发电企业带来的社会影响,规避不利的社会风险,增加投资的社会效益,使火力发电企业朝着可持续发展,开展火力发电企业的社会效益审计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效益审计是1948年由阿瑟。肯特在《经营审计》一文中提出的。此后。一些国际组织、国家审计机关和学者提出了几种有代表性的效益审计模式。加拿大是第一个采用效益审计的国家,创立了综合审计典型经验;美国则是最早将效益审计注入政府审计的国家,其于20世纪70年代颁布的《政府的机构、计划项目、活动和职责的审计标准》中明确规定应实施3e审计,即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审计。得到国际审计界的普遍认可和采用。国外的效益审计大多集中在对公共资源运用的效率和效果性的审计上,用效益审计来谋求资金节约。随着效益审计的不断发展。各国逐渐把效益审计的范围扩大到了社会效益、环境效益、质量管理等方面,瑞典、挪威等国先后提出应该将项目第1页共5页实施给社会带来的影响作为效益审计的一部分。20世纪60年代以后,发达国家逐渐形成了一种社会影响评价的方法。并在20世纪80年代开发了多种定性、定量模型,但是这些方法、模型并未引入社会效益审计。从国内发展来看,目前尚未提出针对火力发电企业的社会效益审计的模式。《绩效审计的中国模式》仅仅对构成模式的各个要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构建中国绩效审计模式的措施,理论性较强。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出版的《中国投资项目社会评价指南》主要是针对项目实施之前的社会评价,对能源项目社会评价的目的、利益相关者和任务做了简单介绍,并没有提出具体的审计内容、步骤、指标,操作性不强。本文基于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审计的要求,建立一种适用于审计部门的、针对火力发电企业的社会效益审计模式,并对其有效性进行应用验证的研究。二、火力发电企业社会效益审计模式火力发电在中国的发展战略中处于重要位置,同时也是节能减排工作的重点监控对象。从广泛意义上讲,火电厂的建设可直接促进该区域或国家的经济增长,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造福于所有的人群和整个社会。然而。项目的建设也给当地社会带来一些不利影响,如土地征用、人口迁移、环境影响、引起当地市场上能源价格的变化等,使得当地居民的生活受到一些负面影响,这些影响就是火力发电企业社会效益审计所要特别关注的。在借鉴国外社会效益审计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火力发电企业的特点,笔者综合考虑投资额、产能、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实现利税、对稀缺资源——水、煤炭等资源利用、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对外部公共关系的影响等方面,从审计的目的、内容和步骤出发,构建火力发电企业社会效益审计的模式。(一)审计目标审计目标应根据火力发电企业的实际情况而定,具有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经济性是从获取各种资源的角度来说的。强调的是资源的综合利用和环境的保护,追求社会总体的花费最小化;效率性强调的是投入的资源和产出的产能,追求投入第2页共5页最小,产能最大;效果性强调的是该企业对地区总体经济、社会环境、生态资源、自然环境、当地居民所产生的正负效果。追求正效果的最大化,为政府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企业正的社会效益最大化以及经济与环境、国家与社会、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