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支付发展的现状与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在中国银行业的广泛应用,电子支付业务在中国也得到迅速发展。目前,网上支付只是借助于互联网作为平台,实际上还是通过银行的支付结算系统进行,移动支付在中国还没有广泛展开。一、中国电子支付发展的历程与现状1、银行的支付系统由于历史与行政的因素,中国的银行支付系统错综复杂,彼此分割。从是否涉及跨行和跨地区的角度,支付系统可以分为跨行跨地区支付系统、行内业务系统和同城支付系统。下面仅分析跨行跨地区电子支付系统的发展历程。为推动中国的金融电子化进程,1989年5月19日,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建立卫星通信专用网。经过近一年的努力,1994年4月1日,哈尔滨等七个城市开始试运行全国电子联行业务,成为中国金融电子化建设的里程碑。1992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成立清算总中心,负责金融卫星网和全国电子联行系统的建设和运行。1997年下半年,实现475个县支行经过电子联行转汇,实现电子联行业务到县。全国电子联行系统的建设和推广,部分取代了手工联行业务,提高了跨行资金的汇划速度,对于加速社会资金周转,提高经济效率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加强中国金融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进中央银行的金融服务,2000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做出“调整定位,以我为主,自主开发,边建边用,加快现代化支付系统(CNAPS)建设”的决策。现代化支付系统是中国支付服务网络体系的核心,主要由大额实时支付系统和小额批量支付系统两个应用系统组成。其中,大额支付系统逐笔发送处理支付指令、全额实时清算资金,主要为各银行机构和金融市场提供大额或者时间紧急的小额跨行支付清算服务。2002年10月,大额支付系统在北京和武汉两个城市试运行。2005年6月,大额支付系统圆满完成在全国的推广应用。大额支付系统无论是在功能、技术性能还是安全效率等方面都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目前,各政策性银行、中外资商业银行和绝大部分农村信用社都已接入大额支付系统,系统的直接参与者1500多家,接入的银行业分支机构达6万多个,日均处理跨行支付业务45万多笔,金额达7000亿元,每笔业务不到1分钟即可到账。大额支付系统在全国推广工作的完成,实现了中国异地跨行支付清算从手工联行到电子联行,再到现代化支付系统的跨越式发展。但商业银行支付清算系统、证券托管清算系统等存在彼此分割,互不连接的问题,需加快统一互连的进程。2、银行卡的发展中国的银行卡产业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85年到1993年。1985年,中国银行深圳分行推出第一张银行卡。在此之后,各行逐步开展银行卡业务,推出了带有各自本行品牌的银行卡。第二阶段是从1993年到2002年,这一阶段是国内银行卡开始迈向全面发展的开端。1993年,开始倡导建设“金卡工程”,银行卡产业开始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成为一项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跨世纪的庞大系统工程。在主管部门和各级政府的推动下,在沿海经济发达城市及部分内陆省会城市共计18个地区相继建成了城市银行卡信息交换中心,实现了同城联网通用。第三阶段是从2002年到现在,银行卡产业处于高速发展时期。一是组建由商业银行投资的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由其建设运营全国跨行交易网络,制定跨行业务规则和技术标准,发挥银行卡联合组织的行业协调作用。二是银行卡中心的出现。在业务和市场需求的强烈推动下,许多商业银行如工行、中行、建行、招行、中信、兴业银行等在法律许可框架内纷纷进行了银行卡业务经营体制上的改革,将银行卡业务经营机构逐步从原有的部门中剥离出来,成立了专门的卡中心。这对于银行卡特别是信用卡业务的独立经营和创新运作提供了经营体制上的保障。三是民族银行卡品牌的创立。为推动联网通用,树立统一的民族银行卡品牌,提升银行卡国际竞争力,统一的“银联”标识应运而生,同时属于国内自主产权的“6”字头银行卡也已正式发行,部分国家和地区的境外受理业务逐步开通。目前,银行卡的发展取得了如下进展:一是银行卡业务规模不断扩大。2004年全年共发生银行卡交易57.49亿笔,总交易金额26.45万亿元,同比2003年分别增长了28.9%和47.03%。其中人民币卡交易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