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海史:鉴真东渡日本篇一:上海海事大学中国航海史课程论文《鉴真东渡的深远妨碍》鉴真东渡的深远妨碍李宝航海147,201410111227【摘要】在有中国人的时候,就有了中国人的航海。在中国的航海史上,出现了许多叱咤风云的人物,其中最先创始了海洋精神的时期,应该是郑和那个时代。中国人自古确实是海洋上的勇者,最具有代表性要数鉴真六次东渡日本了。唐代高僧鉴真东渡日本,也许留给今天的我们最重要的东西是他那刚毅执着的精神质量和中日文化交流的深远妨碍,但是关于他赴日途中的航海行径,对中国航海史有着怎么样的意义,并未有多么深化的研究。因而本文从鉴真东渡的航海技术和航海开展史的角度,对其做一个简单的分析和讨论。【关键字】鉴真东渡;航海;意义;妨碍一、事件背景和过程:唐代的中国已经构成了一个能自给自足的体系,经济兴旺,地域宽阔,科技先进,各方面都处于世界的前列。因而,唐代的人民,在世界面前特别有自信和底气,在与海外交流时有一种强烈的优越感。鉴真大师正是凭借着如此一种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和普度众生的使命感,11年6次东渡日本,最终完成了他的夙愿。鉴真,是唐朝扬州德高望重、出名遐迩的受戒大师。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日本来了两名留学僧荣睿和普照,受日本圣武天皇之命,约请鉴真东渡日本传法受戒。笃信“普度众生”的鉴真大师,不顾路途的遥远与艰险,决然率领弟子们踏上了六次东渡日本的困难历程。第一次东渡,开场于唐天宝二年(743年),鉴真和弟子祥彦等21人来到扬州附近的东河既济寺造船,预备东渡,却因遭到官府的干预而失败。由于按照当时的法律,僧人私渡日本是犯法的,故鉴真还没有动身起步,就被别人举报,因而初次东渡因而而终;第二次东渡(744年),鉴真买了一搜军船,带好了预备的粮草等物品,师徒一行再次由扬州出发,顺长江举帆而下。这次尽管没有走漏风声,却遇上了狂风恶浪,巨浪滔天,船体破损,因而无法接着行驶了,尽管及时抢修了,但时节正值隆冬,寒风刺骨,其艰险程度难以想象因而,第二次东渡也宣告流产;第三次东渡,在鉴确实亲身组织下,欲取大盘山直驱日本扬帆起航,然而到达大盘山后却无法靠泊,又因风向不对,在那儿呆了一个多月才接着航行。但是,天有不测风云,当他们行驶到乘名山(今舟山到北)时,船体却因触礁而再次破损,之后好不容易得到援救,却又被地点官软禁在寺院中。因而,第三次东渡也再次夭折;第四次东渡,本来做好了相关预备,但因鉴真弟子灵佑怕师傅冒死生莫测的风险,牒告官府,竭力阻拦。因而,官府派人到寺院中捉拿他们并将其护送回扬州。因而,第四次东渡又被迫中断。第五次东渡(748年),日僧荣睿、普照再次到扬州谒见鉴真,迅速商量再赴日本。鉴真没有动摇,接着出海,但船行驶到狼山附近时,经历风急浪高的考验,之后横渡东海时遇到了台风。在海上漂流了14天后,却到达了振洲(今海南岛南端),远远偏离了正常的航线,由此,第五次东渡也未能到达目的。第六次东渡,由于鉴确实游历遍于大半个中国,名声大噪。753年,日本遣唐使藤原清河、吉备真备等人来到扬州,再次恳请鉴真东渡。尽管这次东渡又遭到了外界的阻止,但鉴真意志更加坚决,趁别人不备之时,迅速登舟启程。这次同样是历尽千辛万苦,但终于到达了日本,实现了本人多年来雄伟的夙愿。在到达日本之后,他已是六十六岁高龄,且双目失明了,但为了中日人民的友好交流,他依然应允了日方的要求,他设立戒坛,传播佛法,尽管双目失明,但能凭经历校正佛经。他还通晓医术,他最后留下的《鉴上人秘示》一书,对日本医学的开展做出了严重奉献。受鉴真弟子的委托,在鉴真圆寂后的16年,日本奈良的著名文学家真人元开谢了《唐大和上东征传》。详尽描绘了鉴真六次东渡航海的艰辛历程,这关于后人理解中国、日本的造船术和航海术有特别大的参考价值。二、屡次失败的缘故分析鉴真东渡是一次伟大的壮举,它已成为了中日交往史上一个著名的事例,但是,它既然发生在科技兴旺唐代盛世,为什么还历经这么屡次的失败?它是不是代表了唐代的航海技术的开展水平?鉴真可不能够称得上航海家?对此,我们还得做一些讨论。首先,在出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