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农村妇女生育意愿转变探讨摘要:生育意愿是人们生育观念的直接体现和集中代表,对国家的人口政策有指导意义。本文通过对周格庄村妇女的生育意愿的调研表明:农村妇女的生育意愿确实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生育数量减少,生育中的性别偏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农村妇女生育意愿转变的原因包括经济发展的因素、妇女受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国家对独生子女家庭的优惠人口政策、子女养育成本的增加及女孩与男孩相比的明显优势。关键词:生育意愿;农村妇女;转变引言农村妇女作为一个独特的性别群体,由于长期受中国社会文化的影响,以及她们在经济生活、政治生活中所处的弱势地位,使得她们很难按照自己的生育意愿去行动;而近几年,沿海开放城市的蓬勃发展,使得农村妇女的权利意识得到普遍的增强,妇女的社会地位和生存状况都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农村妇女生育意愿的转变正是这种矛盾激化和发展的产物。本次调查试图研究周格庄不同年龄农村妇女(尤其是30岁以下的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生育意愿,分析不同年龄农村妇女的生育意愿转变的原因,希望对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有所帮助。一、背景研究(一)问题的提出进入21世纪,我国于20世纪70年代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之后出生的第一代独生子女将陆续进入婚育期,这一代青年生长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扩大与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时期,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别于其父母一代,他们的生育观念和生育行为将对我国未来人口发展变动产生显著的影响。那么,第一代独生子女(主要是30岁以下的年轻人)的生育意愿与他们的父母相比到底有没有变化。有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这些变化对社会有什么影响呢。XX省XX市是中国最早开放的沿XX县区之一,XX市农村妇女生育意愿的变化能够准确反映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妇女的生育第1页共7页意愿;而周格庄村作为XX市一个较为落后的小山村,传统的思想在这里还很有市场,妇女的生育意愿具有农村妇女的典型性;但是,随着村里的年轻人走出村庄,到城里打工,在为家里带来经济收入的同时,也把城市里先进的思想观念带回了村里,对传统的观念产生了强烈冲击。在两种观念的相互作用下,周格庄村妇女的生育意愿有了意想不到的变化。(二)文献回顾生育意愿的研究在近几年特别受到关注,研究的范围也涉及到各个方面。研究内容不但包括对育龄妇女的生育意愿的研究,也包括对男性生育意愿的研究,还包括对流动人口和具备生育二孩的育龄妇女的研究,及城乡差别的研究等等。尹勤等在《XX市青年生育意愿调查分析》中对XX市青年的生育意愿进行了分析,指出南京年青的育龄人群已经基本摆脱了传宗接代、养儿防老的思想的束缚,但是男性的生育意愿高于女性,且具有较强的男孩偏好[1],这一点周福林的调查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2]。沈毅在《苏南流动人口生育意愿研究》中,明确了生育动机在生育意愿中的核心地位[3]。陈华和朱中仕在《从富阳实例看浙江富裕农村育龄妇女生育意愿的转变》一文中指出:经济收入对农村妇女的生育意愿的影响程度相对减弱,职业与文化程度密切相关,两者共同作用,对生育意愿的影响程度不断增大[4]。风笑天和张青松的《二十年城乡居民生育意愿变迁研究》指出了城乡居民二十年来生育愿意的变化及原因,指出生育意愿滞后于经济发展的原因是居民的内部需求和生育政策控制的结果[5],为后人研究生育意愿指名了道路。郑真真在《中国育龄妇女的生育意愿研究》中指出生育意愿的差距已经缩小到仅仅是一孩和二孩的差别。强烈的性别偏好已成为影响生育行为的主要因素[6]。张亚蕾在《农民工生育意愿探析》中探讨了社会结构性因素对农民工生育意愿的影响,进而发现中国特色的“打工”经历对农民工群体现代性增长的局限作用[7]。风笑天在《城市青年的生育意愿:现状与比较分析》中表明,我国城市第一代独生子女青年的生育意愿与同龄的非独生子女没有显著的差异。处于不同城市、具有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婚姻状况的城市青年的生育意愿也基本相同[8],“成年独生子女比第2页共7页非独生子女更有可能拥有(两个孩子的)小家庭”[9]。但是,这些研究多数是对于现状的描述,以年代为线索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