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政府危机制度中的信息公开难题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类突发事件呈上升趋势,做好突发事件的信息公开工作,有助于减少甚至杜绝流言的产生,有助于突发事件的妥善处理,有助于提高主流媒体的公信力。因此,政府要完善新闻发布制度,把握危机处理的主动性原则、真实性原则、口径一致原则、滚动发布原则、满足基本需要原则、以我为主原则,提高政府危机管理的能力。关键词:政府;危机管理;信息公开频繁发生并日益加剧的危机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严重的威胁,如2003年爆发在公共卫生领域的“非典”疫情,2005年发生的松花江水污染事件,2005年发生的禽流感病疫情,2008年发生在南方的冰雪灾害,2008年发生在四川汶川的8.0级大地震等等,就是有力的证明,所以政府管理中在强调经济增长的同时,更要注意加强危机管理。危机管理是指一定的社会组织为了预防、转化危机而采取的一系列维护社会正常运行,使其摆脱逆境、避免或减少损失,将危机化解为转机的一种积极主动的行为。危机管理是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由政府行使的管理的职能,而且也包括机关、学校、部队、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所有社会组织的职责,其中新闻传媒在危机管理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一、政府信息公开在突发事件处置中的重要性所谓突发事件,是指由人为或自然因素突然引发的事件,包括恶性事故、人为灾难、自然灾害、涉外事件以及其他敏感的事件。突发事件具有不可预知、危及公众利益、易引发媒体关注等特点。1.及时公开信息,有助于减少甚至杜绝流言的产生社会由无数个个体所构成,而作为个体能够接触的信息是十分有限的。因此,当社会共同面临涉及个体的健康、安全、利益的危机事件时,公众对危机的关注度会大大提高。此时,如果政府能通过规范有序的传播体系和开放中立的信息环境来传递信息,公众对于危机的不安全感在一定程度上会得到缓解,第1页共6页这就有利于在危机降临时建构一个稳定的、良性互动的社会环境。同时,及时公开信息,也保障了公民了解公共事务及与个人利益相关的事情的权利。突发事件的不可预知性,使其在发生之初,往往会引发公众的恐慌和对信息的渴求。突发事件又往往与公众的利益密切相关,人们自我保护的本能使得在危机发生时,第一反应和最大需求就是想了解信息,了解真实的信息、准确的信息、权威的信息。而媒体往往是公众在突发事件中及时了解真实情况的唯一信息来源。这时候,作为公共事务管理者,政府的职责要求我们迅速通过大众媒体,在“第一时间”告诉公众发生了什么事情以及政府采取了什么样的措施。“谣言止于公开”,信息及时公开,民众对危机的知情权便会得到及时的满足,心理上的相关压力会得到及时的释放,谣言和猜疑会得以抑制,社会的稳定也就得到了维护。因此,一个具备完善的应急处理机制的政府,在重大公共危机发生后,通过及时、全面、准确地发布相关信息,能够稳定人心,增强政府的凝聚力和公信力。如2008年发生的汶川大地震,在地震发生的第一时间,政府的信息公开与沟通交流机制得以有效发挥,以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现代传媒向民众提供权威可靠的信息,让民众全面了解灾区的震情、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危以及政府对这次大地震所采取的态度和措施等,让民众及时了解此次地震产生的主要原因,掌握防震减灾的科学知识等等,民众从正当渠道及时了解了当时的情况,一些小道消息便没有了安身之地。2.及时公开信息,有助于突发事件的妥善处理危机发生后,及时明白无误地通过媒体公布于众,这既是公众知情权的体现,也是传媒应有的环境监测功能。特别是在危机爆发初期,如果不能有效利用正式的信息渠道向公众公开危情,各种流言甚至谣言就会通过非正式的渠道乘虚而入,引发公众恐慌的情绪。在旧的体制和观念的影响下,我们曾在危机信息传播方面存在着种种“误区”,如担心在媒体上公开危情会“暴露社会的阴暗面”,“影响社会的稳定”,对一些重大危机事件采取少报或不报甚至封锁消息,其结果是“小道消第2页共6页息”盛行,流言、谣言满天飞,反而会引起更大的混乱,使局面变得难以控制。2003年在我国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