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建筑园林式意趣空间的营造——以江苏深深·深宅为例摘要:在全球化背景下,全球化建筑设计的趋同化,如何创造出具有特质的建筑,从传统中提炼,继承和发扬中国独特的建筑历史遗产,体现出即传统又现代的建筑精神,通过对传统的吸收、融合,调整得以发展,传承本民族的建筑文化,就需要学习传统建筑文化,研究其内涵并运用到当代建筑设计中去。本文从时代背景下人们追求高品质生活的心理需求出发,提出“意趣空间”的概念,通过分析由建筑师马科元主创设计的“江苏深深·深宅”是如何因地制宜进行场地规划以营造序列感,如何突破创新中国传统的园林手法以及如何协调建筑形式与周边环境的关系,从而得到对于营造当代建筑设计中园林式意趣空间的启示,以期将其运用到未来的建筑设计中去,更好地延续我们的建筑文化、地域文脉。1意趣空间的提出及含义早在古时候,园林建造最初的目的是为了营造人们居住的场所。对于园林,古人有着独特的情愫,在造园时更是追求意境,不论是诗词歌赋还是山水画卷在园林中都有所体现。因此,园林在当今社会对我们又意味着什么?就意境而言,如今人们造园已经很难像古人那样,因为在全球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紧张繁忙的城市生活使人倍感疲劳,越来越多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开始追求生活品质的提高。这主要表现在他们正积极寻求空间上的创新,然而空间与自然相结合而产生的空间意趣可使人们的生活更贴近自然,从中得到身心的释放与精神的放松。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崇尚自然、热爱自然”的传统,在中国古代最能体现人们对生活追求的就是中国的古典园林。中国古典造园理念就是:假自然之得,创山水真趣,得园林意趣。在有限的空间里,创造出既满足各项基本的功能要求又富于自然意趣的环境,这对于解决当代中国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对环境的需求有着丰富的经验可资吸取与借鉴。那么什么是当代中国人的理想栖居?理想栖居往往通过建筑空间得以实现,然而什么样的空间才能使人身处其中而感到亲切而放松?意趣空间,意指在有限的空间中,通过对空间中各元素的运用与调动,人为地创造出使人感到轻松愉快、极具吸引力且充满生活气息的宜居环境。对“意趣”的追求,是中华民族的审美意向,体现的是中国人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2“深宅”中的园林意趣2015年竣工完成的由建筑师马科元主创设计的“深宅”,其坐落于江苏省的一个江南村落中,当地的地形多为宽广的平地,由于建造的需求,原有的土地被分割成了南北狭长的网格状,“深宅”的选址就是在当中的网格内。基地的东西向有两条较长的水渠,因此无法在东西向拓展,“深宅”的主入口位于基地南侧,且较为靠近村落的内部道路。进深较“深”是该基地的主要特点,游客一眼望去不由在脑海中浮现“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意境。这也为建筑师利用现有场地条件营建园林式意趣空间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2.1序列感的营造中国古典园林对于空间序列的组织,主要是通过对人们在游览园林时观赏路线的设计得以实现。设计者一般通过对路线的设计把园中的自然景观及建筑物在遵循中国传统美学原则的条件下把他们互相联系起来,从而组织形成完整的空间序列。同中国古典园林的营造方式不同的是,“深宅”在起初的场地规划时建筑师就已经仔细考量了这块基地的整体特点,而不是为了建筑为建筑,只是机械的摆放自己的设计,这种“虚”与“实”的有机结合,更加体现了建筑师的良苦用心。这里所谓的“虚”是这个场地组织规划中的最基本单元,它既是宅中的每一个场景,又是每一个功能,既是庭院,又是建筑。同时,依据居住人群相关的使用功能,建筑的“虚”又被合理的安置于基地之中,然后在单独的“虚”空间中又规划出内外的界限。最后组成了大小形状各不相同的四座建筑以及十个庭院。宅中的园子由多个庭院向深处推进,序列感很强,整体上能够划分成三个层面:第一层面的主体功能包含有出入口、停车与宴会。在建筑师设计之初进行了实地的走访调查,为了满足住户的基本需求,同时方便老年人的生活起居,所以庭院的第一层面为人们的生活区域,另外考虑了会客空间与居住空间的动静分离,在设计时建筑师用长墙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