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教处范文之中小学拥堵踩踏事故分析及对策生命踏响平安警报去年以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深化开展平安治理专项整治行动,获得了明显成效。但是,近一段时间以来,发生在校园的学生拥堵踩踏事故急剧增加,对中小学生生命平安构成了严峻威胁,中小学平安治理工作面临的情势仍然比拟严峻,必须引起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全体教育工作者的高度注重。——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平安工作,预防学生拥堵踩踏事故的通知那是平平常常的一天,在那普一般通的校园,灾难忽然降临事故回放:2005年10月25日晚上8点,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广纳小学的晚自习像往常一样按时完毕了。铃响过后,小孩们蜂拥而出,顺着楼梯下楼。楼梯上都是人。忽然听到一个男同学大声喊“见到鬼了!”向下走的人群忽然间乱了,有学生被挤倒了,可后面的人还在不断地往前拥,后面的人踩在摔倒人的身上也被绊倒了,顺着楼梯往下滚,一楼二楼间转角的地点特别快堆成了人堆,灾难发生了。在这次拥堵踩踏事故中,8名学生死亡、17名学生受伤。震惊、痛心疾首之后,人们在考虑,什么缘故导致惨剧发生?媒体调查:据当地媒体报道,事发时有大量学生同时拥堵在楼梯上是此次事故发生的一个重要要素。现场调查发觉,楼道内每层都有声控照明灯,这说明事发当时楼梯的照明是能够保证的;教学楼的每级楼梯都有近两米长,并排走3名小学生都没有咨询题;在三楼和二楼的转角处另有一片空地,可供学生站立。这些条件能够保证一点:在夜间下楼学生人数不多的情况下踩踏情况特别难发生。退一步说,即便当时由于遭到了意外惊吓,学生间发生了互相踩踏,但是假如下楼人数不多,那么严峻受伤甚至死亡是完全能够防止的。但事实上广纳镇中心小学共有学生1450人,10月25日事发那天占学校学生总数一半的四、五两个年级都在上晚自习,也确实是说那天晚上8点晚自习下课后,有近700名学生分别从三楼和二楼下楼!这么多人走在楼梯上,踩踏事故就随时可能发生。专家分析:寇丽平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群体性挤踏事件是指在人员密集场所中,由于现场秩序失去操纵,发生拥堵、混乱,导致大量人员被挤伤、窒息或踩踏致死的事故。最早被研究并记入史册的群体性挤踏事件,发生于1896年5月18日,在莫斯科官方举办的活动中,沙皇心血来潮,向其臣民散发金币,结果在人们疯狂的争抢中,大约有2000人因被挤压踩踏而丧生。随着城市人口密度的急剧增大和人类群体活动的经常化,群体性挤踏事件频繁发生,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易发生群体性挤踏事件的场所:影剧院、夜总会、录像厅、舞厅、卡拉OK厅、娱乐厅、保龄球馆、桑拿浴室等公共娱乐场所;旅馆、宾馆、饭店、大中型营业性餐馆;大中型商场、超市和室内市场;礼堂、大型展览馆、体育馆和20层以上的写字楼;摄影棚、演播室;大中专院校和中小学校、幼儿园;大中型医院。这些场所的建筑功能复杂、社会性强、人员集中,具备了群体性挤踏事件发生的客观条件,假如没有科学完善的治理措施,极有可能造成严峻后果。群集现象是群体性挤踏事件发生的直截了当缘故事故回放:2005年10月31日下午4点半左右,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估衣小学正值放学时间,上、下楼梯的学生发生拥堵踩踏事件,12名学生受伤。媒体调查:据当地媒体报道,发惹事故的教学楼仅有一个楼梯,而且不是特别宽。当时设计建两个楼梯,但开发商不同意,说建两个楼梯往外伸出,跟西面的教学楼不一致,另外也遮住后面商住楼的光,因而就建了一个楼梯。楼梯狭窄,同时由于有的班的老师没有按学校规定提早下课,造本钱应在不同时段上下楼的学生同时上下楼,在狭窄的楼道上构成冲突性拥堵,引发踩踏事故。专家分析:寇丽平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人群密度较大时会产生群集现象,即人员聚拢成群的现象。产生群集现象是群体性挤踏事件发生的直截了当缘故。群体动力学的研究说明,人群的行进速度并不是决定于个体的平均行进速度,而是决定于人群的密度。人群密度越大,群体的行进速度越低,当人群密度到达一定极限时,就会由于拥堵过度而不能前进,进而发生挤踏事件。常见的群集现象有:成拱现象:人群从宽阔的空间拥向较狭窄的出入口或楼梯口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