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三大节日篇一:中国传统节日大全,民间节日集锦中国传统节日大全,民间节日集锦新年/元旦新年,即新一年的第一天或假设干天,为世界多数国家通行的节日。世界各国,特别是古代都有不同的日期,现代世界多数国家为公元制纪年的1月1日。在中国古代,也称元旦,现代将“元旦”称为公历新年,将“春节”称为农历新年。当日,人们会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庆贺。大年初一/春节大年初一,是农历新年的第一天。春节(SpringFestival)中国民间最浩大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它标志农历旧的一年完毕和新的一年的开始。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不断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特别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贺。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LanternFestival),春灯节,是中国汉族民族传统节日。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因此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中国幅员宽敞,历史悠久,因此关于元宵节的风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一样,其中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风俗。龙抬头节(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节,阴历二月初二。龙抬头节,也叫春龙节、春花节,郑州民间传统节日。民间传说在唐朝武那么天当政时期,因得罪玉皇大帝而被罚三年无雨,人间河干沟竭,树枯苗死人们难以过活。司管天河的龙王心中不忍,在二月初二这天私自给人间降雨,因此遭到责罚。人们用炒熟的玉米花、豆子供献龙王,报答其救命之恩,因此感动了玉皇大帝,同意龙王接着为人间降雨。以后二月二祭龙王,相沿下来成为节日。植树节(3月12日)“植树节”是一些国家以法律方式规定的以宣传森林效益,并发动群众参加造林为活动内容的节日。按时间长短可分为植树日、植树周或植树月,总称植树节。通过这种活动,激发人们爱林、造林的感情,提高人们对森林功用的认识,促进国土绿化,到达爱林护林和扩大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是为了发动全民植树而规定的节日。中国的植树节开始时是为纪念孙中山先生逝世,1979年2月23日,中国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决定,仍以3月12日为中国的植树节,以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改善环境,造福子孙后代。清明节(农历四月五日前后)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确实是冬至后的108天,节气是按照阴历制定的,阴历没有闰年。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清明节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传统活动为扫墓。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端午节是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以围绕才华横溢、遗世独立的楚国大夫屈原而展开,传播至华夏各地民俗文化共享,屈原之名人尽皆知,追怀华夏民族的高洁情怀。但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且吴越之地以龙舟竞渡在此日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风俗更是早于春秋特别久。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的风俗。“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母亲节(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母亲节(MothersDay),是一个感谢母亲的节日。这个节日最早出现在古希腊;而现代的母亲节起源于美国,是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母亲们在这一天通常会收到礼物,康乃馨被视为献给母亲的花,而中国的母亲花是萱草花,又叫忘忧草。父亲节(国际是6月第三个星期日)父亲节是一年中特别感谢父亲的节日,每个国家的父亲节日期都不尽一样,也有各种的庆贺方式,大部分都与赠送礼物家族聚餐或活动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