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小学科学基于儿童视角构建科学概念——以《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为例一、研究背景科学教改初期,科学课的教学注重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生在动用多种感官参与探究活动的过程中,探究能力是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我们也发现在相当一部分课堂中,学生看起来是在积极参与到课堂中了,其实活动之余对科学概念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原有认知上。修订后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是从学科的大概念出发,用四个学习领域的18个主要概念构架了小学科学课程的内容框架,要求课程的设计者“必须将事实性知识置于学习者的概念框架中”,同时要求教育者必须尊重“学生在学习某一核心概念的过程中,所遵循的一系列逐渐复杂的思维路径”。这意味着我们在实施教学工作中,要更加关注儿童的认知规律和发展需要。下面展示的是同一内容的课例研究过程,阐述了怎样从“以教师的视角来教科学概念”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基于儿童的视角来构建科学概念”的教学模式。二、课例研究过程从确定要上《热是怎样传递的》这堂课后,我就开始认真分析教材。这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热》的第六课,主要由“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两部分构成,其中包括三个实验。本课从原来的三年级课文,放到现在的五年级,在对实验的数据分析和对热传递的理解上必然有所加深。所以本节课把教学的重难点定位在学生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得出热传导的特点,并能理解热传递过程还伴随能量的耗散。本课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一)科学知识1.认识热会从较热的物体(或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较冷的物体(或物体的一部分)。2.知道热传导的概念。(二)科学探究1.通过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2.用文字或图示记录、交流观察到的现象。(三)科学态度激发观察探究热传导的兴趣,体验科学探究获得的新发现。(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能把自己知道的生活中的热传导现象介绍给其他同学。一教独上高楼【导入】1.老师现将这个铜棒放在开水中,过一会儿后,如果我用手碰一下这儿怎么样?(指铜棒的上端)为什么我将铜棒的下端放入热水中,上端也会烫手呢?2.这热到底是怎样传递上去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探究活动】1.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1)你们有没有看到热在铜棒上是怎样传递的?看不见,又不能碰,那我们怎么知道热在铜棒上是怎样传递的呢?(2)我为你们提供一些材料,除了这些器材外(给铜棒加热的实验器材),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牙签和凡士林。下面就利用这些材料以小组为单位来设计一个实验,让大家亲眼“看”到热在铜棒上传递的过程。(3)汇报、交流实验方案(4)课件出示温馨提示,学生实验,教师巡视。(5)交流实验现象:你观察到什么现象?牙签掉落的先后次序说明了什么?(依次分组汇报)(6)小结2.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1)这是一个金属盘,如果老师在盘子的中间加热或者在盘子的边缘加热,热在盘子上又会怎样传递?(会向四周传递)(2)老师这儿有一个蜡盘,在盘子的底部均匀地涂上了一层蜡,我们就用它来做实验。(3)分组实验,教师巡视。(4)汇报交流(5)小结:根据这两种现象,我们发现在金属盘上,热也是从较热向较冷的部位传递。【巩固延伸】1.小结:热在这些物体中的传递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从温度较高的部分传递到温度较低的部分。2.像这样,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式,我们称它为热传导。(板:热传导)3、热传导现象在我们生活中也经常会发生,你能来说说吗?【研讨后的反思】一堂课下来,自己也感觉有点糟糕。总体感觉有点乱,而且每个环节都很赶,最后还超时了。我反思自己,发现存在明显不足。首先,实验材料的选择上,我是直接用教材里的材料。但显然,课堂上学生很难用蜡油将火柴粘在铜棒上,我应该选用更适合他们动手能力的材料。其次,探究过程中的设计实验环节,只是叫几个同学口头说说怎么搭装置,怎么操作,没有将这个过程可视化,大部分同学云里雾里,在动手的时候也是组内争执不断,导致超时。最后,热在金属片上的传递实验也是热热闹闹地过去,并没有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