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认识三角形(二)》教学设计与反思一、概述1.课名:《5.1.认识三角形(二)》是北师大版教材七年级的一堂数学课。2.本节课所需课时为1课时,40分钟。3.在本节课中,学生通过动手制作,进行探索和综合运用,并在活动中进行发散思维,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二、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⑴经历实验活动的过程,得出“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⑵能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中探索出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的性质;⑶能应用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来解决一些简单的求三角形内角和问题;⑷会按角的大小关系对三角形分类;能从所给出的已知角中,判断出三角形的形状。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问题的发现和解决,培养学生的相互协作意识及数学表达能力,体验探索、交流与成功。三、学习者特征分析1.学生是丹东市第七中学七年二班的学生,学生喜欢上数学课,对数学的学习有较强的兴趣。2.学生具有一定的探究数学问题的能力和数学活动的经验。3.学生逻辑推理能力较强,语言表达能力较弱,但好奇心,好胜心强。四、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1.活动策略课堂组织策略: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开展有效的数学活动,组织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积极思考,使他们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从整体上把握探究“三角形内角和”的方法。学生学习策略:明确学习目标,了解所需掌握的知识,在教师的组织、引导、点拨下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真正有效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辅助策略:借助纸片和多媒体课件,使学生直观形象地观察、动手操作。2.教法探索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撕、拼的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讨论法:在学生进行了自主探索之后,进行合作交流,使他们互相促进、共同学习。练习法:精心设计随堂练习,巩固和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五、教学资源(1)七年级北师大版教材;(2)制作的教学课件。(3)自制的三角形纸片六、教学过程设计1.回顾与思考活动内容:1.提出问题: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我们已经明确了,而且利用上述关系解决了一些几何问题,那么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有何关系呢?2.学生利用小学探究过的方法,将课前准备的任意三角形纸片的三个角剪下来拼在一起。设计意图:新课引入的好坏在某种程度上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本节课从旧知识切入,特别是从知识体系考虑引入,学习了三角形边的关系,自然想到三角形角的关系怎样呢?使学生感觉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自然合理。小学时,学生已经通过撕、拼的方法得到了三角形内角和为180°的结论,这里让学生重新经历这个过程。根据现代建构主义理论,从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出发,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原有的认知结构。通过回顾与思考这一环节,引导学生主动利用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经验,去发现新的验证三角形内角和为180°的方法。2.拼一拼,说一说活动内容:以4人合作小组为单位,充分利用课前准备的任意三角形纸片,探索新的验证三角形内角和为180°的方法。然后各小组选派代表展示设计的方案并陈述理由。设计意图: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到各小组巡回指导,参与他们的讨论,鼓励他们提出疑问,但是并不急于评判他们的答案,而是有针对性的启发和指导,引导学生在操作中自觉思考:能否利用平行线的有关事实说明理由,让学生们去主动思考,团结协作的释疑。在这一环节中一方面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另一方面使学生通过多角度思考、分析、说理、操作加深学生对三角形内角和为180°的理解,从而突出和解决了本节课的重点,同时在教学中注重在直观操作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推理,使学生学会用一定的方式有条理地表达推理过程,为今后的几何证明打下基础。3.猜角游戏活动内容:1.以4人合作小组为单位,每组剪出三个不同的三角形,用书夹住三角形,只露出一个内角,让同学猜其余两个内角是什么样的角?并说明理由。然后让学生按照电脑演示的情况进行猜测和说理。2.从上述游戏活动中找出直角三角形两个锐角之间的关系。设计意图:通过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