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2016-2030年)前言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省能源需求持续增长,能源资源约束日益加剧,生态环境问题日渐突出,保障能源安全、转变能源发展方式、调整优化能源结构的压力进一步加大,必须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战略思想,自觉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大力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资源类型多、区域分布广、开发潜力大、环境友好、可永续利用等特点。必须把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作为我省统筹能源保障与生态保护的重要途径。我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起步较早。“十二五”以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成就显著,产业实力不断提升,技术研发能力明显增强,推广应用规模和范围显著扩大,成为我省能源行业发展的突出亮点。今后一个时期,是我省调整优化能源结构、推进能源转型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编制实施好《山东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2016-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对于大力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1的能源保障,具有十分重要的引导、支撑作用。《规划》涵盖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水能和核能等重点领域,阐述了我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发展任务重点工程以及保障措施,是我省“十三五”乃至更长一段时期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重要依据。规划基准年2015年,规划期限2016-2030年,近期2020年,远期2030年。规划编制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修正案)》《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能源行业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风电发展“十三五”规划》《太阳能发展“十三五”规划》《生物质能发展“十三五”规划》《水电发展“十三五”规划》《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山东省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2《山东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3目录一、规划基础..................................1(一)资源概况.....................................1(二)发展现状.....................................3(三)主要特点.....................................7二、发展形势..................................9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12(一)指导思想....................................12(二)基本原则....................................12(三)发展目标....................................13四、发展任务.................................16(一)有序推进风电发展............................16(二)大力推进太阳能利用..........................17(三)因地制宜促进生物质能利用....................20(四)合理开发利用地热能..........................23(五)探索发展海洋能产业..........................24(六)科学发展抽水蓄能............................24(七)安全有序发展核电............................25五、重点工程.................................25(一)绿色电力供应工程............................26(二)绿色热力保障工程............................291(三)绿色燃料补充工程............................30(四)区域能源转型示范工程........................31(五)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示范工程....................32(六)新能源微电网应用示范工程....................33(七)科技创新工程................................33六、保障措施.................................34(一)加强规划组织协调............................34(二)建立目标考核评价制度........................34(三)深化能源领域改革............................35(四)健全财税金融政策体系........................35(五)提高电网保障能力............................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