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社会需要十个敬畏敬畏,是我们这个社会存在的底线。正是因为有了敬畏,世界才变得如此精彩唐任伍当前社会世风日下,人心不安,重要原因就是部分人没有敬畏之心,为所欲为,胆大包天。有了敬畏之心,人才不会忘乎所以,无法无天。可以说,“敬畏之心”是公民社会的基础,是民主、自由的前提,是拯救社会溃败的良药。让“敬畏”成为社会的一种准则,整个社会必须树立“十敬畏”。敬畏自然大自然是世上万物和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和载体,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对大自然有着强烈的敬畏感。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大自然的敬畏感日渐减退,以“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让高山低头、让河水让路的勇气,在人定胜天的口号中削山填海、围湖造田。人类变得为所欲为,以巨大的力量摧毁自然,无节制地从大自然中掠取各种资源满足自身的贪欲,天上的飞禽,地上的走兽,无所不吃,造成人类赖以生存的大自然的自我调节功能消退,森林减少、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气温升高、海水上涨、冰山融化、沙漠化蔓延、物种灭绝,一系列危及人类生存发展的问题接踵而来。这就是人类对自然缺乏敬畏之心带来的苦果。不敬畏自然,大自然就反过来惩罚人类,使得人类在大自然面前彷徨无措。敬畏生命生命是神圣的,生命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唯一的、不可复制的。敬畏生命,珍爱生命,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世界因生命存在而美丽,因生命而生气勃勃。只有我们拥有对于生命的敬畏之心时,世界才会在我们面前呈现出它的无限生机。《论语〃尧曰》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小人”“不知命”,对人的生命没有敬畏感,于是就肆无忌惮地视生命如草芥。在我们的社会中,交通事故撞伤人后反复碾压、见死不救、漠视生命的“小悦悦事件”等,就是缺乏敬畏生命的后果。第1页共11页敬畏父母人之发肤,来自父母,元代郭居敬辑录的《二十四孝》里记载的都是古人感激父母养育之恩,以各种实际行动报答父母的事迹。敬畏父母,就是感恩父母的倾力付出,是对自己、对亲人的尊重。父母之爱,直白、宽厚、无私。人类万千年生命传承至今,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就是:养育之恩,无以为报。“尊前慈母在,浪子不觉寒”,“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敬畏父母,人们就会更好地孝顺父母,就能够达到推己及人,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尊老爱幼的美德,整个社会就会和谐祥和。敬畏法度所谓“畏法度”,是指敬畏法律而遵纪守法,熟知法律而循规蹈矩,避免法律惩罚而不越雷池。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法律国家要乱套。法律是整个人类社会共同制定的行为规范和准则,是一个社会良性运转的砥柱。不敬畏法律,就会造成整个社会的失衡。一个社会如果没有普遍的对法律的敬畏,后果将是非常危险的。但是,现代社会中目无法律的人仍然比比皆是。有些人因为无知而没有法律概念,肆无忌惮地违法犯法;另一些人懂得法律,深究精髓,但却调戏法律,知法犯法。法律被破坏到一定程度,就将形同虚设,人人自保,每一个公民都将丧失社会责任感,更甚,一切都会分崩离析。敬畏百姓敬畏百姓,就是要敬重百姓,既要把百姓当作衣食父母,更要对百姓有忠诚感恩之心。“天地之间,莫贵于民”,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尤其对当权者来说,权力、地位是老百姓赋予的,“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这些佳言名句体现了封建士大夫敬畏百姓的朴素情怀。共产党人和老百姓是“鱼水”关系,毛主席将共产党人和老百姓比作“种子”和“土地”,“种子”离开“土地”就无法生根、发芽,因此更要有敬畏百姓之心,必须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敬畏百姓,就会时时事事想到百姓的疾苦,多为老百姓做些实事,少一些花架子。敬畏科学第2页共11页科学是对自然、社会内部运行规律的揭示和探索,是对微观世界到宏观世界的解释。科学的进步,为社会的发展插上了一双飞翔的翅膀。敬畏科学,就是尊重科学,办事、思考问题按照科学规律办事,这样就会避免拍脑袋决策,减少失误,杜绝所谓的长官意志,就会少一些“拉链工程”、“首长工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