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缺铁和缺铁性贫血防治安康市妇幼保健院摘要贫血概述铁代谢儿童缺铁和缺铁性贫血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标准治疗预防概念贫血是指外周血中单位容积内的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或血细胞比容低于正常,不能运输足够的氧至组织而产生的综合征。婴儿和儿童的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随年龄不同而有差异,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料,血红蛋白的低限值在0.5~6岁者为110g/L,6~14岁为120g/L。海拔每升高1000m,血红蛋白上升4%,低于此值者为贫血。0.5岁的婴儿由于生理性贫血等因素,血红蛋白值变化较大,目前尚无统一标准。我国小儿血液病学组(1989年)暂定:血红蛋白在新生儿期145g/L,1~4个月时90g/L,4~6个月时100g/L者为贫血。分类病因形态进展浓度红细胞生成减少红细胞破坏过多失血性贫血大细胞性正细胞性单纯小细胞性小细胞低色素性急性慢性轻度中度重度极重度分布来源排泄吸收运输利用铁代谢功能铁和贮存铁。贮存铁包括铁蛋白和含铁血黄素;功能铁包括:血红蛋白(占体内铁67%)、肌红蛋白(15%)、转铁蛋白铁、乳铁蛋白、酶和辅助因子结合的铁。来源:食物摄取(动物Fe2+、植物Fe3+)、衰老红细胞中血红蛋白释放的铁。排泄:大便排出,尿中排出、皮肤汗液、哺乳妇女乳汁。吸收部位: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吸收形式:以Fe2+形式被吸收。影响铁吸收的因素:铁的状态、体内铁贮量、骨髓造血状态、胃肠道功能、药物等。吸收入血的Fe2+,经铜蓝蛋白氧化为Fe3+,与血浆中的转铁蛋白结合,被转运到组织以便利用。运送到组织中的Fe3+,与转铁蛋白分离并还原成Fe2+,参与形成血红蛋白。儿童缺铁和缺铁性贫血ID是指机体总铁含量(TBI)降低的状态,包括铁减少期(ID)、红细胞生成缺铁期(IDE)和IDA3个发展阶段。导致儿童ID的主要原因包括先天储铁不足:早产、多胎、胎儿失血、孕母严重缺铁胎儿期从母体所获得的铁以妊娠最后3个月为最多。正常足月新生儿体内贮铁量为250~300mg(平均60~70mg/kg)。贮存铁及出生后红细胞破坏所释放的铁足够出生后3~4个月婴儿造血之需。孕母孕早期IDA与早产和低出生体重密切相关,而孕期补铁有可能降低早产和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出生后延迟脐带结扎。铁摄入量不足饮食中铁的供给不足是导致缺铁性贫血的重要原因。长期单纯母乳喂养而未及时添加富含铁的食物,或未使用铁强化配方乳。成熟儿自生后4个月~3岁每天约需铁lmg/kg;早产儿需铁较多,约为2mg/kg;各年龄小儿每天摄入总量≤15mg为宜。人奶和牛奶含铁量均低(<0.21mg/dl),不够婴儿所需,如单用奶类喂养又不及时添加含铁较多的辅食,则易发生缺铁性贫血。常吃巧克力、奶油点心等高热量食品,会使孩子缺乏饥饿感,减少进食量而无法得到其他必需营养素,这类食品所含蛋白质和铁也很少。所以,常吃巧克力等高热量食品也会导致贫血。肠道铁吸收障碍不合理的饮食搭配和胃肠疾病均可影响铁的吸收。铁的吸收常需要一定的酸度,而维生素C系酸性的,它能促进机体对铁的吸收。饮食中缺少绿叶蔬菜,以致维生素C供应不足,从而影响了铁的吸收。植物中菠菜含铁较多,但吸收较差;而大豆含铁较高且吸收率较高,可优先选用。肉类中铁的吸收率普遍较高,而蛋类铁的吸收率在动物类食物中较低。由于长期腹泻、消化道畸形、肠吸收不良等引起铁吸收障碍时,不仅铁的吸收不良,而且铁的排泄也增加,也可导致缺铁性贫血。生长发育旺盛,铁的需求量增加。(婴儿和青春期儿童生长发育快,对铁的需求量大,未及时添加富铁食物,易于发生ID。)铁丢失或消耗增多各种原因所致长期慢性失血,如牛奶过敏(导致肠出血每天失血约0.7ml,失血1ml就相当于失铁0.5mg)、息肉、钩虫消化道出血,青春期女孩月经增多。正常婴儿在生后2个月内由粪便排出的铁比由饮食中摄取的多,由皮肤损失的铁也相对较多。长期反复患感染性疾病,可因消耗增多而引起贫血。发病机制缺铁对造血系统的影响缺铁血红素下降血红蛋白合成下降胞内血红蛋白减少胞浆少、细胞变小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下页缺铁的病理生理过程分三个时期铁减少期(ID):本期为缺铁的最早期,也称隐匿前期,临床难以发现。此期仅有贮存铁减少,可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