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人体的营养与健康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1)营养物质的功能(识记);(2)营养不良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和合理营养(应用)。2.态度观念方面培养珍惜粮食的品质与习惯;强化营养的适度及合理原则;培养学生的全球观和博爱精神。3.能力方面学会评价、调整自己的饮食结构。重点、难点分析营养不良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合理营养。教学模式小组讨论探究学习。教学手段实物投影仪。课时安排一课时。设计思路1.关于营养物质的功能通过阅读课文,比较容易明白。但若能长时间的识记,最好从开始就给学生强烈的印象,于是利用有震撼力的摄影作品达到这一目的,并唤起学生的同情心,使其学会关怀。2.利用两幅照片,突现营养缺乏与营养过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并围绕这两幅照片,结合课文讨论、总结营养不良对人体的影响。图文结合,易于学生理解与记忆。3.结合学生自己的一日食谱分析什么是合理营养,分析平常人关于合理营养的误区,做到学以致用,对学生的生活实际起到指导作用。4.将教师的问题与学生的答案都通过屏幕展示,给学生充分的讨论和讲演机会,一堂课上学生能听说读写,充分调动语言中枢,提高记忆的效率。通过选择比较恰当的摄影作品,起到触动学生心灵的作用,引发深刻思考,继而适时进行观念态度教育,使其学习知识的同时使认识升华,加速学生思想的成熟。首先,请大家“欣赏”获得1994年普利策新闻摄影奖的照片——《饥饿的女孩》。作者凯文·卡特(南非)——1993年苏丹大饥荒时,一只兀鹰紧盯着一个赤身裸体的小女孩。小女孩正艰难地向食品发放中心爬行。饥荒使人失去了最基本的生存条件——温饱,于是人性的尊严不复存在了。这幅照片展示了整个非洲大陆的绝望,让所有的观者过目难忘。人类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一直在同自然进行斗争,为了食物而与无机环境斗争、与其他物种斗争、与同种的其他个体斗争;五百万年过去了,20世纪90年代仍然没有实现全人类有饭吃,甚至于21世纪的今天,又有多少阿富汗难民乞盼食物从天而降……食物是指有营养的物质。所谓营养物质的科学定义是指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保证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等的外源物质。(投射在大屏幕上)而营养是指机体摄取和利用营养物质的过程。二、新课【教师活动】提出问题,将问题用实物投影仪投射在大屏幕上。那么食物中到底有什么营养物质,这些营养物质对人类又有什么作用?为什么饥饿的孩子骨瘦如柴?为什么她甚至失去了爬到食物发放中心的力量?【学生活动】阅读、讨论、总结、明确:1.营养物质包括蛋白质、糖类、脂类、水、无机盐和维生素六大类。另外,食物中的膳食纤维(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果胶、琼脂等)被称为第七营养素,虽然不被消化吸收,但却是维护身体健康所必需的。2.将营养物质与构成细胞的六大类物质进行比较可知,维生素不参与细胞的组成,核酸不是人体从食物中获得的营养物质。3.营养物质的三方面功能:(1)提供能量:合理膳食中三大有机物供能的比例。(2)提供构建和修复机体组织的物质:①知道蛋白质的作用是构成机体组织、满足生长发育、更新衰老组织和修补损伤组织的主要原料;②糖类和脂类是构成生物膜的重要成分;③无机盐中的钙、镁、磷是构成骨骼和牙齿的重要成分;④水是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组成等等。(3)提供调节机体生理功能的物质:①蛋白质成分的酶和激素是调节生理活动的重要物质;②无机盐中的锌是一百多种酶的辅酶,碘是甲状腺激素的重要成分,钾和钠可调节细胞内外的渗透压;③我们学过的有维生素A、B1、C、D,知道维生素A能抗干眼病、预防表皮细胞退化,维生素B1(硫磺素)有促进糖代谢(辅酶)、维持神经传导的功能,维生素C参与氧化和还原作用、维持结缔组织正常代谢,维生素D调节钙代谢、促进骨质生长。【教师活动】提出问题:维生素是一类人体需要量很少的物质,维生素B1是怎样被发现的?注意科学方法的培养。【学生活动】阅读、讨论后回答。荷兰医生艾克曼通过观察,发现用米糠可治疗脚气病,波兰科学家芬克提取出了维生素B1。维生素B1的发现过程是:首先通过细致的观察发现问题,提出假设,用实验验证假设,分析推论,并最终提取出这种化学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