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滴水”到“常流水”以往常听到这样一句话:?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就要有一杯水;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得有一桶水?。它之所以流行,在那个时代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就目前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速度而言,?一滴水?和?一桶水?的关系已经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需要我们以运动的观点去认真的对待!首先,这滴?水?应该是学生所需要、所渴求的。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说的任何事都是对的,教师就是权威,是整个课堂的主宰者。所谓的?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就如同一个装满知识的容器,对学生说道:?过来!把我有的给你倒上!?于是,今年给这批学生向脑子里倒,明年再给另外一批学生往脑子倒,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常有这样的现象,教师在前面讲的可谓是声情并茂,热火朝天,但一看学生却是无精打采或强颜欢笑,为什么!困为这滴水不是学生所想要的,虽然你给学生倒了好几杯,但却没有学生所想的那一滴。于是,教师越教,学生就越不会学,越不爱学。长此以往学生的主体性没有了,独立品格也没有了,拥有的只是教师所给的那几滴水。我们的课堂应该是学生的?我要?,而不是教师的?给你?。其次,教师所拥有的不应仅仅是"一桶水",而应是"常流水"。正所谓"学高为师,师正为范"。唯有"学高"才能有资格做老师,"学高"指的是本身必须具有一定的知识量,能正确的指导学生如何主动探究,从而获取知识,即教师自己先得有"水"。当然这"..水"不一定非得比学生多,因为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传播媒体的大量涌现,尤其是网络的普及,知识总量呈几何倍数增长,学生在某一方面所具有的知识也许远远的大于教师所有的知识量,尤其是对于一些新生事物,更是如此.在此种情况下,我们所拥有的那"一桶水"必须不断地更新,否则就将变成一桶死水,那么教师的工作仅仅是在机械的重复.随着时代的发展,可以肯定的说,今后学生所需要的每一滴水,仅靠教师原有的知识和能力是不行的。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教师唯有通过不同的途径,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接触新的事物,培养新的能力,向他人虚心好问,不断的往自己的?那桶水?注入新的活力,从而力争使自己的那桶水成为"常流水",才能让学生得到学生所想要的,所渴求的那"一滴水"。也许学生想要的并不在我们的?常流水?中,但是我们可以让学生在这其中学生到寻找知识的方法,共同寻找,唯有这样的,教师才能真正做到传到授业解惑。诚然,这是一个极为复杂,艰难的过程,但作为一名教师从一滴水做起,让一滴又一滴鲜活的、知识的水珠,汇成一条潺潺流动的小溪,才能托起祖国明天的风帆!..师爱的智慧谈及教师工作,人们普遍认为?师爱?是关键,认为?爱?学生是做好教师工作的前提,?爱?要贯穿于工作的全过程。关于?师爱?的话题很多,经典论述也很多,人们不厌其烦地谈论着?爱?,?爱?成了教师工作中的永恒主题。其实,对于教师而言,爱不是目的,只是手段。教师只有以责任为支点,通过爱的杠杆将文化信息传递给学生,去撬动学生进步的车轮,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这才是目的。而杠杆的撬动是需要智慧的,师爱的智慧在于如何去爱,如何把握爱。第一,爱生如人。把学生当人看,而不是?盛装知识的容器?。学生就是他自己,有自身独特的生命内涵和成长过程,是一个值得敬畏的独特生命个体。作为?园丁?的教师,应尊重他们的人格和差异,?因材施教?,并以爱为杠杆,把人类社会生活、交往的基本规范传递给学生,使他们更好地适应和融入社会生活,?学会做人?!第二,爱生如生。学生是未成年人,教育不要?凌节而施?,不要?埋怨学生的无知?,更不要抱怨?学生的犯错?。因为?未完成性?和?不确定性?是未成年人最大的特质。作为?先知先觉?的教师,应视学生的?无知?为自然,正确理解?犯错也是学生成长的一种方式?,以爱为杠杆,,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尤其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学会学习?!第三,爱生如子。把学生当自己的孩子,于是乎我们要重点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自立和自理能力。“生存”是普天之下所有父母对孩子的第一企望,每一位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他们首先关心的决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