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时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二)\s\up7()师:艾弗里的实验说明遗传物质是DNA,但仍有科学家对此表示怀疑,认为细菌转化的原因是DNA提取物中还存在很少量的蛋白质。那么,科学家将如何继续探寻遗传物质的本质呢?\s\up7()师:指导学生阅读“噬菌体实验”。探究题目:为什么说噬菌体实验更有说服力?板书:1.噬菌体的结构课件展示:教师:打开多媒体课件,结合交互式画面讲解,分别以噬菌体与流感病毒为例,利用多媒体技术中鼠标指向交互区域时,物体表面出现闪烁并结合文字解释的效果,帮助学生理解病毒的一般结构与特殊结构。板书:2.噬菌体增殖的过程课件展示:对于病毒的增殖过程,采用多媒体交互式动画,以噬菌体侵染细菌为例,动态展示病毒的增殖过程:吸附→注入核酸→噬菌体DNA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装配→释放。师:(1)病毒按照宿主细胞的不同可以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与噬菌体(细菌病毒)。(2)噬菌体是一种细菌病毒。(3)噬菌体的结构为核衣壳结构,即蛋白质外壳与核酸构成;化学成分均比较简单,由两种物质组成,即蛋白质和DNA。(4)病毒由于其缺乏与能量代谢有关的酶系统,因此是严格的细胞内寄生生物。(5)噬菌体的繁殖方式比较特殊,其繁殖方式为增殖,且必须发生于宿主细胞内。(6)当噬菌体侵染宿主细胞时,其蛋白质外壳并不进入宿主细胞;进入宿主细胞的是噬菌体的DNA。学生活动:观察、倾听上述信息,结合阅读文本P50,思考“为什么说噬菌体实验更有说服力?”。师:本实验材料有什么特殊性?生实验材料的特殊性在于噬菌体由两种物质组成,即蛋白质和DNA。师:为何本实验在方法上具有可靠性?生:蛋白质含S(蛋白质中含有少量的P,占总量的1%,对实验的影响很小,可以不予考虑),DNA含P,可以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师:本实验中,是如何对噬菌体进行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这个实验是由谁完成的?生: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用放射性同位素35S标记T2噬菌体的蛋白质和用32P标记T2噬菌体的DNA,并用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师:噬菌体侵染细菌的方式是什么?生:噬菌体侵染细菌时蛋白质外壳与DNA自动分离,DNA进入细菌,而蛋白质留在细菌细胞外。师:噬菌体侵染细菌后该如何处理?目的是什么?生:噬菌体侵染细菌后需对培养液进行高速离心处理。由于噬菌体蛋白质外壳密度相对较小,而细菌的密度相对较大,因此离心的目的是将留在细菌细胞外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离心分离至上清液;从而将噬菌体蛋白质外壳与进入细菌细胞的噬菌体DNA分离开来,便于实验观察。师:当用放射性同位素35S标记T2噬菌体的蛋白质后,让噬菌体侵染细菌,会出现怎样的实验现象?生:放射性存在于上清液,即大肠杆菌外。师:这个实验直接说明了什么?间接说明了什么?生:直接说明了噬菌体侵染细菌时蛋白质外壳与DNA自动分离,DNA进入细菌,而蛋白质留在细菌细胞外。由于在这个过程中,大肠杆菌细胞内产生了许多新的噬菌体,而这些噬菌体都是亲代噬菌体经增殖而来,因此,本实验间接说明,在噬菌体增殖过程中,仅需要DNA而不需要蛋白质存在,说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师:当用放射性同位素32P标记T2噬菌体的DNA后,让噬菌体侵染细菌,会出现怎样的实验现象?生:放射性主要存在于下层液中,即大肠杆菌内。师: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生:本实验同样说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师:为什么“放射性主要存在于下层液中”?那么还有少量的放射性存在于哪儿?为什么?生:还有少量的放射性存在于上清液中。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①有少量的噬菌体并未侵染细菌,因而被留在大肠杆菌外;②还有一种原因是噬菌体侵染细菌时间过长,一部分噬菌体裂解大肠杆菌后,被释放到大肠杆菌细胞外。课件展示:采用多媒体交互式动画,以噬菌体侵染细菌为例,动态展示病毒的增殖过程。以红色表示噬菌体蛋白质外壳中的32S,绿色表示噬菌体核酸中的31P;以紫色表示细菌的蛋白质中的35S,以蓝色表示示细菌核酸中的32P,通过同位素示踪技术表示整个过程中的噬菌体DNA的复制,以噬菌体DNA为模板转录mRNA,以细菌的核糖体为场所、细菌的氨基酸为原料合成病毒的蛋白质外壳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病毒增殖过程中对宿主的依赖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