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党文化创新交流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坚持党的意识形态领导权不动摇,强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社会整合功能,强化党内组织心理认同,创造党内和谐环境,提高党的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完善党的制度规范建设,扩大党内民主,增强党的创造活力,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大力改进学风和文风,自觉地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对政党文化创新进行讲述,其中包括:发挥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职能,“使马克思主义的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宣传,特别是在一切重大理论性、原则性问题上的正确观点,在思想界真正发挥主导作用,组织心理是政党成员对政治生活某一特定方面的认知、情感、态度、情绪、兴趣、愿望和信念等等。具体材料请详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改革创新的事业。党要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作为共产党自身建设的一个系统性工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文化建设囊括了政党建设的主要内容,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保证。要从意识形态、组织心理、制度规范和行为作风四个主要方面来进一步探讨如何加强党的创新建设,从而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文化建设的新局面。一、坚持党的意识形态领导权不动摇,强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社会整合功能在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确保和强化共产党的意识形态领导权,是全党和全国人民加强团结、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思想保证。邓小平一再强调,发挥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职能,“使马克思主义的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宣传,特别是在一切重大理论性、原则性问题上的正确观点,在思想界真正发挥主导作用”。(邓小平:《党在组织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迫切任务》(19**年10月12日)[m],《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年版,第46页)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社第1页共5页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就自然而然地得到了无条件的保证。现阶段,中国还存在全民所有、集体所有、个体所有等不同类型的经济关系,这些经济关系体现在意识形态上就是多种意识形态成分的存在。如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小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还有传统意识形态的残余,这些具有不同价值取向的意识形态必然会发生矛盾,甚至形成尖锐冲突,威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工作,强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社会整合功能。一方面是加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通过为社会成员提供合乎社会目标的社会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来实现社会整合。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符合中国实际的创新理论,深刻影响了社会价值取向,改造了中国人的社会价值观念以及道德认知,实现了有效社会整合。另一方面是加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通过其社会和政治的理想来引导、动员社会成员,使社会成员的行为目标达到高度统一。中国共产党人理论创新的主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理论创新的主题,也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政治理想。在这个共同思想基础上,全国人民才能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达到高度统一。因此,坚持共产党意识形态的领导权不动摇,就必须使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处于不断丰富和发展之中。马克思主义在本质上是革命的、批判的,没有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社会整合功能将会完全丧失。二、强化党内组织心理认同,创造党内和谐环境,提高党的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组织心理是政党成员对政治生活某一特定方面的认知、情感、态度、情绪、兴趣、愿望和信念等等。它是政党组织成员第2页共5页在政治活动和组织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