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文言文总复习姓名一、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悦之,廪(lǐn)食/以数百人。宣王/死,缗(mín)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译文】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南郭处士请求为齐宣王吹竽,宣王很高兴。官仓供养的乐手有好几百人。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缗(mín)王继位。缗(mín)王也喜欢听吹竽,但他喜欢让他们一个一个地吹,南郭处士只好逃走了。「滥竽充数」这句成语往往被当成贬义词,比喻没有真才实学,却混在行家里头,谋得一个职位混日子;或是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有时候,也有人用这句成语形容自己,表示谦虚。【注释】使:派竽:一种乐器的名称,很象现在的笙。必;一定处士:没有官职的普通知识分子。悦之:很高兴,很喜欢廪:粮食仓库。食:供养廪食:官府供食好:喜欢一一听之:吹竽人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宣王悦之(很高兴,很喜欢)(2)廪食以数百人(官府供食)2、解释下列句子(1)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南郭处士请求为齐宣王吹竽。(2)缗王立,好一一听之。他的儿子王继位。王也喜欢听吹竽,但他喜欢让他们一个一个地吹。3、南郭处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为什么要“请为王吹竽”?答:南郭处士是一个想不劳而获的人。因为他知道齐宣王喜欢听百人吹竽,他能够混在里面而,齐宣王却听不出来。4、南郭处士本不会吹竽,可他却为齐宣王吹竽多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用原文回答)答: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5、齐缗王也喜欢听吹竽,南郭处士为什么要逃走?(用原文回答)答:宣王死,缗王立,好一一听之。6、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答:一个人如果没有真才实学,只会装腔作势,弄虚作假,迟早要露出马脚而被淘汰的。7、用一个成语概括这个故事是滥竽充数,此成语也可引中为以“次货充好货。”有时也可用来表示谦虚,说自己本领不高,充数而已。二、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①/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译文:老虎寻找各种野兽吃掉他们,抓到(一只)狐狸。狐狸说:“您不敢吃我!天帝派遣我来做各种野兽的首领,现在你吃掉我,是违背天帝的命令。你认为我的(话)不诚实,我在你前面行走,你跟随在我后面,观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有道理的,所以就和它(一起)走。野兽看见它们都逃跑了。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注:①逆:违抗②不信:不诚实,不可靠。[注释]①求——搜求,寻找。②无敢——不敢。③长(zhǎng)——首领。这里用作动词,当首领.④逆——违反。命——命令,意志。⑤不信——不老实,说假话。⑥走——跑,逃走。⑦然——对的。⑧遂——于是,就。⑨畏——害怕。⑩皆-----都.⑩走(古)-----逃跑(今)[行(古)-----走(今)]1、解释加点词语食〔吃〕长〔掌管〕然〔对的,正确的〕皆〔都〕故〔所以〕遂〔于是,就〕子〔你〕走〔逃跑〕2、翻译全文3、一词多义〈1〉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顺接连词,无实意)〈2〉故遂与之行(狐狸)〈3〉兽见之皆走(老虎和狐狸)4、从这则寓言可概括出的成语:狐假虎威。这个故事启示我们:不要利用别人的势力来欺压人。5、从中概括出这则寓言的寓意: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6、请写出与这个故事意思相同或相近的成语或四字词语:仗势欺人、狗仗人势、恃势凌人三、对牛弹琴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①,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也。转为蚊虻之声,孤犊之鸣,即掉尾奋耳,蹀躞②而听。注:①操,琴曲。②蹀躞(diéxiè),踮着小步。释义:比喻对蠢人讲道理,白费口舌。也用来讥笑人说话不看对象。[译文]公明仪给牛弹奏古雅的清角调琴曲,牛依然埋头吃草。牛并非没有听见,而是这种曲调不适合它听。公明仪于是用琴模仿蚊子、牛虻的叫声,以及小牛犊寻找母牛哞哞的声音。牛立刻摇着尾巴,竖起耳朵,走来走去地听起来了。(1)解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