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14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共14页農業經濟生活圈的芻議清大彭明輝壹、大視野與小議題這篇摘要裡我想提出來的不是對農村地區問題的答案(solution),而僅僅只是我的思考架構,以及一些我以為該積極去思考解方的問題,以便拋磚引玉,請大家集思廣益。面對農村與農業的任何相關議題,我們既需要把這議題放入一個足夠大的視野裡,又必須要在這大視野裡切割出一個我們能力所及(manageablesize)的小議題,然後我們才有機會在「既見林、又見木」地去踏實推動一件事,而不致流於唱高調或者盲目衝撞。需要先簡略交代的是「大視野」。農村與農業的相關議題在過去有各種不同的切入角度、議題與焦點,不同團體往往關心著不同的面向。譬如:政府長期以來較關心的角度是「農業經濟」(產值、經濟效益、國際比較競爭優勢等),農運團體關心的可能是農業產銷、農業勞動者的權力與福利等,而文史工作者關心的可能是農業區的歷史與人文價值,環保團體者或許會較關心農業區的生態與自然環境、保育的問題。但是這些議題(或者這些議題所牽涉到的人、大地、活動與利益分配)都發生在地理區劃上的「農村區域」,而且都緊密地和「農村區域」的生活者(農業勞動者為主)聯繫在一起(既牽動著這些人的生活,又倚賴這些人來維繫被論及的活動),也都和「農村區域」的主要產業(農、林、魚、牧業)交織在一起。因此,以上這些議題之間的切割純屬論述者「觀念界」的切割;在真實的「生活世界」裡,這些議題都有機地交織在一起,無法切割。當然,這樣的問題範圍是太寬闊(處理不好就變成迂闊),線索太複雜(不小心就會處理得雜亂無章),任何人在看待這個真實問題時,很可能都是「管中窺豹、只得一斑」。撇開政治人物的瞎扯,只要是不胡扯的言論,不管是來自左翼、右翼、進步或者保守勢力,都藏著事實的一個面向,不是靠意識型態就可以加以抹殺的。因此,我們需要有一個思考架構去吸納這些不同來源的資訊與思考,才有機會找到農村較務實而不過份偏頗的出路。以上,都是我們在摸索大視野時必須要注意,或努力去掌握的。貳、農業經濟生活圈──破題與界說這些年來我在思考「農村問題」或「農業問題」或「農民問題」時,我都是用「農業經濟生活圈」這個概念在思考。所謂的「農業經濟生活圈」這個概念,地理區域上我指的是「農村地區」或者以農、林、魚、牧業為主要經濟活動的地理區域。這個地區上面住著許多種不同職業類別的人(農夫、養殖業者、中小學教師、文史工第2页共14页第1页共14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页共14页作者、基層公務員等等),他們的生活形態及品質,與這塊土地上的景觀、經濟活動、人群的社區意識、社會地位或尊嚴等等緊密地交織在一起,所以他們有共同的「生活圈」。但是,影響這個「生活圈」內絕大多數人之生活品質的第一要素是:經濟(雖然經濟並非唯一的重要因素,雖然少數菁英可能叫不受經濟因素的干擾或影響)。所以,這是一個位於「農業地區」,生活內涵與其「經濟」活動緊密相關的「生活圈」。這個「生活圈」內眾人生活品質的長期維繫才是目的,「經濟」是長期支撐這種生活形態的工具(不可或缺且影響顯著)。所以,我這些年來在問的問題可以切割成兩大塊:(1)我們希望農村地區長期保有什麼樣的「生活形態」(包括、景觀、地貌、人文情感、尊嚴、自信等等看得到看得到的質素)?(2)要有怎樣的經濟型態才足以長期維繫前述我們所期待的「生活形態」?所謂的「經濟」,我取其廣泛的含意,以及「長期持續」的可能性(sustainability)。首先,它既是指這區域內總所得的增減(往往密切關係著他們在別人面前抬不抬得起頭,容不容易找到婚姻伴侶、孩子受教育的機會、社會地位與尊嚴等等),也指向這份總所得在區域內的分配方式(都會來的人發了,而原居住者卻更艱辛,這不是我要的)。其次,我所謂的「經濟」指的是「城鄉交易」:農村地區的人要用什麼樣的方式(或產品)去和都會以及科學園區的人「交易」,才比較有機會獲得跟都會區(及園區)相近的平均所得?所謂的「交易」,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