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要求熟悉人类疱疹病毒的分类,共同特点,HSV,VZV的致病性。了解CMV、EBV及人疱疹病毒6型,7型与8型的致病性。(Herpesvirus)人类疱疹病毒人类疱疹病毒的致病性型别名称所致疾病HHV-1单纯疱疹病毒I型龈口炎、唇疱疹、角、结膜炎、脑炎、甲沟炎HHV-2单纯疱疹病毒II型生殖器疱疹、新生儿疱疹、宫颈癌?HHV-3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肺炎、脑炎HHV-4EB病毒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Burkitt淋巴瘤、鼻咽癌?HHV-5巨细胞病毒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巨细胞包涵体病、肝炎间质性肺炎、视网膜炎、婴儿畸形HHV-6婴幼儿急疹、间质性肺炎、骨髓抑制HHV-7不明确HHV-8Kaposi肉瘤猕猴疱疹病毒1型脊髓炎、出血性脑炎共同特点1.呈球形,直径120-300nm,核酸为双股线性DNA,衣壳20面体立体对称,有包膜,包膜上有糖蛋白刺突。2.在2倍体细胞内复制产生CPE,有核内嗜酸包涵体。与邻近细胞融合,形成多核巨细胞。3.可引起多种感染类型:①显性感染②潜伏感染③整合感染:可导致细胞转化,与致癌有密切关系④先天性感染,可引起先天畸形第一节单纯疱疹病毒(HerpesSimplexVirus,HSV)形态与结构形态:球形、有包膜、核衣壳20面体对称结构:核酸——双链DNA、不分节段,包膜——含10种糖蛋白,其中gG具型特异性单纯疱疹病毒(电镜)培养特性1、动物接种:范围广(家兔、豚鼠、小鼠、鸡胚等)2、细胞培养:多种原代、传代细胞*感染细胞出现明显病变核内嗜酸性包涵体形成多核巨细胞致病性•人群感染率高,初次感染恢复后通常转为潜伏感染•传染源:病人和健康带毒者•主要的传播途径:密切接触与性接触•有两个血清型:HSV–1和HSV–2•HSV-1:一般通过口腔或污染的手及飞沫感染,引起口腔周围的皮肤、粘膜和器官感染•HSV-2:一般通过性接触传播,主要引起生殖器疱疹原发感染:HSVI–多见婴幼儿,约90%为隐性感染,引起口角、唇或面部疱疹。HSV2–感染多见于生殖器疱疹潜伏:HSVI–:三叉神经节、迷走神经节HSVII–:骶神经节复发病变:HSVI–往往是同一部位,最常见的是口角、唇或面部疱疹。HSVII–可能与宫颈癌的发生相关先天性感染:导致流产、胎儿畸形和智力低下;经产道感染可导致新生儿疱疹HSV感染的主要表现形式复发诱因•诱因:发热、日晒、月经、情绪紧张、其他病毒感染等•复发:潜伏病毒—各种刺激—激活---同一部位复发性局部疱疹原发感染唇疱疹先天性感染•垂直传播或分娩时感染HSV—2与子宫颈癌病因学联系•有感染史—宫颈癌发病率高•宫颈癌患者抗HSV—2抗体阳性率高,抗体滴度高•宫颈癌脱落细胞检查可见HSV—2抗原•动物实验证实HSV感染的防治原则无特异性预防法,给新生儿注射丙种球蛋白可作为应急预防。无环鸟苷(ACV)对感染治疗有效,但不能防止潜伏病毒复发。•人是VZV的唯一自然宿主•皮肤是病毒的主要靶细胞•可由同一种病毒引起两种不同的病症儿童初次感染引起水痘潜伏体内的病毒受到某些刺激后复发引起带状疱疹,多见于成年人和老年人第二节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电镜)培养特性1、实验动物接种不敏感2、细胞培养以人胚纤维母细胞为主病毒增殖缓慢病变呈嗜酸性核内包涵体形成多核巨细胞小儿患水痘:好发年龄为3~9岁,多在冬春季流行。约经两周潜伏期全身皮肤出现丘疹、水疱,并可发展为疱疹。皮疹分布呈向心性,躯干比面部和四肢多。水痘一般病情较轻。但在细胞免疫缺陷、白血病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儿童可表现为重症,甚至危及生命。成人患水痘:20%~30%并发肺炎。一般病情重,病死率亦高。孕妇患水痘:表现亦较严重,并可引起胎儿畸形、流产或死产。致病性与免疫性水痘水痘(ChickenPox)病毒经呼吸道、结膜、皮肤等处侵入人体先在局部淋巴结增殖进入血液散布到各个内脏继续大量增殖2~3周潜伏期皮肤广泛发生丘疹,水疱疹和脓疱疹带状疱疹(Shingles)儿童时期患过水痘愈合病毒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节或脑感染神经节中机体免疫力下降等条件刺激病毒沿感觉神经轴索下行该神经所支配的皮肤细胞内增殖在皮肤上沿着感觉神经的通路发生串联的水疱疹,形似带状只有一个血清型。传染源:急性期水痘患者,带状疱疹患者传播途径:呼吸道飞沫传播或接触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