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领导需要解决的十个三农难题中国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农村改革最大制度创新是建立以户为经营单位的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这个制度创新,确实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但是,这一以户为单位、分散经营的制度安排,是对规模经营的反动,长远看将制约农业现代化。事实确实如此,从农民收入增长情况看,承包制的制度能量到XX年基本释放完毕。1984到XX年属于徘徊期,XX年之后的XX年,乡镇企业的发展、农民工队伍的扩大、费改税的调整、农业税的取消、对“三农”投入的加大等等,多表现为“少取多予”。“三农”等待“治本”已经足足等了XX年!乞力马扎罗雪顶可能XX年内融化,“赤道雪山”奇观将与人类告别…解决“三农”问题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既要抓住重点和“死穴”,又要全面推进。XX年、XX年、XX年的前三次专题研究“三农”问题的中央全会,会后实际成效并没有预期的那么大,特别是XX年之后,1998、1999、2000、2001、2002五年,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比农民人均年收入分别高出1.5、5.5、4.3、4.3、8.6个百分点,XX年到XX年精神产量也持续四年下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被拉得更大,而“三农”工作真正开始好转则是XX年。第1页共7页明天,全党和全国人民,特别是广大的农民朋友翘首企盼、专题研究“三农”工作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就要召开了。人们希望“三农”工作能够突破制度瓶颈,希望三中全会能够拿出点到“三农”问题“死穴”的政策,从而扭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局面,使科学发展观在“三农”工作上有更好体现,希望三中全会是一次非常务实高效、研究和解决“三农”难题的会议。因此,这次全会务必直面“三农”问题。1.能否有勇气和信心给出一个解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化问题量化的指标分解方案。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增长了34.35倍,但是,本来就比农民富裕的城镇居民,其收入却增长了52.02倍,城乡居民人年均收入差距由XX年的2.22倍扩大到XX年的3.33倍。这种结果违反了科学发展的精神,严重制约内需增长,从而给国民经济发展增添了不确定性。解决这个问题,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应有之义,是国民经济实现良性发展的迫切需要。没有压力哪来动力,我们应该有解决这个问题的自信,为自己设定目标方案,通过若干年努力,逐步解决这个问题。2.土地经营权的流转能是解决规模经营的制度突破吗?由于我国还是农业大国,农村生产力水平还很低,土地还是农民维持生计赖以依托的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也在于此中央一再强调以承包经营责任制为基础、统分结合的经营制度长期不变。但另一方面,“单干户”使规模经营的效第2页共7页率损失日益增大,所以,中央同时强调在条件允许、群众自愿的前提下,可以搞适度规模经营。这次提出的土地经营权流转,目的就在于促进土地集中、实现规模效益,这其实是对在实践中已有做法的总结、固化。所以,如果把经营权流转作为会议的最重要的制度创新,则名不副实。何况,早在上个世纪已经屡次提出过条件允许的地方可以搞适度规模经营的政策建议。促成规模经营还有待更大的制度创新!3.如果土地经营权长期不变,无法回避的是经营权的继承问题,这其中潜藏巨大不公需要配套制度设定。为了保护农民积极性,为了确保农民能够爱惜土地资源,中央一再强调承包经营制度长期不变。但是,这其中潜藏着巨大的不公:土地是死的,拥有土地的人却是流动的。有的“入土为安”消失了,有的打工进城买了城镇户口了,有的上学成为城市新居民了,有的嫁人成为他乡成员了,每年还有新生命到来了、新媳妇进门了,有的家庭消失了、新的家庭诞生了。如果承包权一包五十年、甚至七十年,这个承包权仍然给予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原居民还有意义吗?结果必然造成“有地没人,有人却没地”局面,导致这样局面的承包责任制弊端太大。4.何时、以何种方式尽快解决农民住宅建设中的巨大浪费问题。农民从外出打工和种地中获得的汗水钱,期中绝大部分转移到房产上,或者将老宅住房推倒重建,或者开辟新宅基地新建,以改善居住条件,为孩子娶媳妇创造第3页共7页条件。但是,目前农村住宅高度分散、占用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