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土地资源节约利用工作计划为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着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土地利用方式,以提高土地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为核心,坚持开源和节流并重,将节约集约用地放在首位,保障**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本规划。一、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工作回顾自上世纪**年代以来,特别是“**”期间,本市在土地集约利用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一)在产业用地方面。结合本市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市场调节、结构调整和产业集聚政策导向,在中心XX县区,实施“退二进三”;在XX县区,通过清理整顿开发区,淘汰、归并、整合了零星低效的产业用地,逐步形成了以产业基地为龙头、市级以上工业区为支撑、区级重点工业区为配套、XX县区都市型工业园(产业街区)为补充的产业布局。(二)在统筹、优化XX县区土地利用方面。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通过政策主导和典型引路的推进方式,在XX县区推行了以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为主要特征的“三个集中”战略,即:居住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农田向规模经营集中。(三)在城市建设用地方面。通过规划引导、年度计划调控、用地全程管理和土地储备等综合手段,逐步在建设用地的规模控制和利用方向上,引入减量、再利用、再循环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在中心XX县区实施“双增双减”、存量土地再利用,推进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在XX县区清晰了城市化战略构想,确立了“新城—新市镇—中心村”的组团式、紧凑型的用地布局。(四)在集约用地政策建设方面。实行“批项目、核土地”制度,出台了《**市建设项目审批中用地规模控制管理试行办法》、《关于切实推进“三个集中”加快**XX县区发展的规划纲要》、《**市地下空间概念规划》、《关于设立市级工业园区综合评价指标的意见》、《**产业用地指南》等规范性第1页共12页文件及标准。这些探索已经开始产生效益,突出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有效保障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在有限的土地资源基础上,全市生产总值已实现连续14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二是建设用地地均产出显著提高。全市建设用地地均gdp产出率从1996年的1.66亿元/平方公里,上升到2005年的3.81亿元/平方公里;三是工业用地集约效益有所提升。全市工业用地地均产出率从1996年的12.45亿元/平方公里提高到2005年的18亿元/平方公里,提高了约45%,工业布局的集中度从20%提高到54%;四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新进展。以“一城九镇”为代表的试点城镇建设已有了实质性启动,XX县区现代化新市镇的雏形正在逐步显现,为完善全市城乡规划体系建设奠定了基础。二、节约集约利用土地面临的形势**是一个人口多、土地资源相对缺乏、环境容量十分有限的特大型城市。从长远看,土地资源总量的有限性和可用量不断减少的趋势不会改变,资源环境已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刚性约束。从土地资源消耗面临的资源与环境压力看,“**”期间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四个中心”建设进入关键阶段的五年,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土地资源稀缺的矛盾将日益突出。“**”期间,本市土地利用方向和方式,必须切实转变思路,着眼于存量挖潜、着眼于结构调整,在已开发的建设用地中注重二次开发和复合利用。这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城市的内在要求,是保障“**”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基本手段。必须从建设资源节约型城市的角度,统筹人口、产业、基础设施、环境和土地资源等要素的协调发展,走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新路;必须转变观念、开拓思路,以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从提高土地投入产出水平、调整土地利用类型结构、激活存量低效用地、统筹全市土地资源等方面挖掘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的潜力。三、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第2页共12页(一)指导思想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体现“五个统筹”、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围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的总体目标,立足于**土地资源非常有限的市情,按照本市城乡规划体系的要求,以调整和优化用地结构为重点,以进一步提高土地综合利用效率为核心,积极引导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大力推进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