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和民族危机的加剧》单元梳理1/6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单元梳理一、单元课程结构1.单元地位《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强调历史发展的时序性,教学内容上采用了“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通过点线结合的方式使学生了解自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的这段历史,也被称为“中国近代史”。这段历史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列强的侵略使中国陷入灾难的深渊;中国人民前赴后继的抗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现民族解放。第二单元既涉及中国人为实现救亡图存的努力也涉及灾难深渊的不断加重,是中国近代史中重要的一部分。2.单元主题第二单元的学习主题是“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时间为19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末。这一时期,列强通过发动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在华攫取了大量侵略特权,中国也逐步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在这一沉沦过程中,尽管阶级不同、身份不同,自强不息的中国人并未放弃挽救中华民族。3.单元结构本单元在课程安排上共有四课。这四课分别是:第4课《洋务运动》、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第6课《戊戌变法》、第7课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这四课在时间上是先后关系,时间跨度小,相互联系。二、单元知识梳理1.课标解析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中,与本单元内容相关的课程内容是:了解洋务运动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初步认识洋务运动的作用和局限性。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列举《马关条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和民族危机的加剧》单元梳理2/6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知道义和团运动和抗击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2.知识梳理根据2011版课标要求,本单元的知识点如下。三、单元教学建议对于本单元的教学,我有以下三点建议:1.对比新旧教材、关注变化趋势2.分析课文结构、优化教学设计3.剖析历史事件、构建历史联系1.对比新旧教材、关注变化趋势第4课《洋务运动》主要变化内容如下:移京师同文馆(知识拓展);增翻译局和留学事宜;增建新式洋枪队、采用西式练兵、建海军衙门等新式海陆军内容;增左宗棠收复新疆;增建立新疆行省、台湾行省;评价变化:第一次近代化运动。建议:旧教材将洋务运动定性为“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而新教材改为“第一次近代化运动”,新增的知识点也是为说明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的教育近代化、军事近代化。如何带领学生评价洋务洋务运动?在这里,可以把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的评价介绍给学生:(洋务运动)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为主其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是零买的,不是批发的”⋯⋯于不知不觉中把封建主义的坚冰钻开了些微裂缝。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主要变化内容如下: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和民族危机的加剧》单元梳理3/6增东学党起义补背景;增战争过程更完整具体;增瓜分中国狂潮;表述变化:《马关条约》割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建议:强调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原因,是否如日本教科书所描述“完全是由一些偶然性的因素引起的”?第6课《戊戌变法》主要变化内容如下:移严复;增报纸和强学会。建议:突出人物:康、梁、严、谭。作为知识分子,他们在被压迫民族中通常是政治上最敏感、最早觉醒起来的部分。但当时中国社会中的知识分子大体上还是旧式的士大夫。“忠愤”两字并提,是当时一般爱国知识分子的普遍心理。他们目睹祖国面临沦亡的严重危险,满腔悲愤地起来奔走呼号,但一时却还不能突破“忠君”精神枷锁的束缚,把“忠君”“爱国”看作一回事。第7课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主要变化内容如下:增义和团的兴起和影响、侧重抗击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