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在农村人力资源调配中意义人力资源是指在适龄劳动年龄段,能够投入到社会生产和经济活动中的人口,依照我国传统和相关法律的规定,劳动适龄范围是,下限16周岁,上限男60周岁、女55周岁。我国有9亿多农村人口,在上述所说的劳动年龄段的人口相当可观,加之农村劳动力只要身体允许,大多会突破上限年龄仍然从事生产劳动,使得这一数字更加庞大。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如何使这一群体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就是笔者探讨的农村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一、问题的提出从理论上讲,农村人力资源配置的内涵应该是从事脑力或体力劳动的、能够创造物质或精神文化财富的农村人口在空间与时间上的有机结合。诚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资源的基础性配置作用毋庸置疑,但政府在农村人力资源配置中起什么样的作用,也值得更多的思考。我国是人口大国,尽管近几年城镇化乃至城市化的步伐进一步加快,但农村人口仍占全国总人口的70%以上,在如今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么多的人口如何就业。全部在农村从事传统的农业。这已经不可能,同时也被事实所否定。那么,在改变种植结构,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中,作为主体的人,即现实的人力资源如何配置。市场的基础性配置资源的功能固然重要,但市场失灵的情况也时常发生,那么,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介入就成为必要,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外,可以说,市场失灵时政府的介入某种程度上是被动的,从积极的方面讲,服务型政府的基本职责之一是主动维护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政府的介入不一定非要等到市场失灵,如果政府作用的发挥更能体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则政府的介入就应该是一种常态。二、目前农村人力资源配置状况分析如果追溯到建国初期,那么农村人力资源的配置和其他行业的情况一样,完全是由政府决定的,每个人都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往哪里搬,因为那时是高度集中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改革开放特别是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情况发生了第1页共4页很大的变化,集中表现在:1.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这里所谓的传统农业就是单纯以种粮食作物为主的农业,这种农业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农民异化为土地的奴仆,辛辛苦苦终年劳作但收获不多;所谓的现代农业就是实施多种经营的农业,现代农业走到今天很大程度上与农民积极主动地调整产业结构是分不开的。产业结构的调整使为数众多的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从事更有效益的经济活动。这一过程市场对农村人力资源的流向起了很大的引导作用。2.人力资源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城市化是一种时代潮流,城市的不断扩大,功能的逐渐增多,在建筑行业、服务性行业有大量的人力资源需求,而这些行业的从业人员主要是农民工。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建筑行业、制衣制鞋业、住宿餐饮业、商业服务业是外出务工农民从事的主要行业。其中,“3000万的建筑大军中,农民工占80%以上。”众所周知的事实是,进城务工的农民是农村劳动力中的中坚力量,是农村人力资源中的主力。3.人力资源由经济欠发达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的流动。毋庸讳言,人力资源由经济欠发达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的流动是一种正常的人员流动趋势。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城市的吸纳功能,经济发达地区有更多的就业机会,有众多的人力资源需求行业,因此,对人力资源的吸纳功能远远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二是个体因素,每个从农村走出来的农民工,都是怀揣一线希望,希望能多挣钱养家糊口,改善生活,提高生活质量,这就使他们的就业思维路径基本是直线的,即奔向沿海、沿江、大城市或地区中心城市等经济发达地区。三、农村人力资源配置现状的问题分析就以上分析可知,农村人力资源已不仅仅是在农村发挥作用,它已经成为社会发展、民生建设过程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其积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在此,不再赘言。同时,也应该看到,自发的人力资源配置也存在不少问题,具体而言如下:1.自发人力资源配置的内耗问题。由于信息的缺失或不对称,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中,某种产业的废弃第2页共4页带有盲目性,而某种产业的上马又带有跟风性和冲动性,这势必影响随之而来的人力资源配置。如许多地方快速地、大面积地用养殖业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