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语言文字应用(五)汉语有几千年的历史,其有着无穷的魅力。社会越发展,对语言的要求就越高。作为年轻人,我们要努力学习它,使它成为我们今后成功的“软实力”。选词炼句、修辞、词语色彩是我们学习汉语的“必修课程”。学习目标1.理解选词炼句的意义及如何进行。2.掌握常见修辞方法。3.深入了解词语的色彩问题。。知识汇总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古往今来,文学史上注重选词炼句的故事不胜枚举。“苦吟派”诗人贾岛在驴背上反复“推敲”;王安石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得来不易;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而成“满纸荒唐言”……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为了“吟安一个字”而“拈断数茎须”,甚至“知音如不赏”,就要“归卧故山秋”了呢?下面我们就来了解选词和炼句的魅力。什么是选词选词就是从丰富的词汇中选用恰当的词语生动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什么是炼句炼句就是对句子进行锤炼,要求我们不仅把句子写得准确流畅,还应该在句子中表现丰富的韵味。如何选词选词:寻找唯一汉语词汇十分丰富,运用时如不慎加选择,就会犯用词不当的毛病。要特别注意同义词在程度、范围、感情色彩、语法特点上的细微差别。如“接济”和“救济”这两个词语,都可以带宾语,但是“接济”的宾语常指个人,而“救济”的宾语常指群体。选择准确准确贴切的词。尽可能选择恰如其分的反映客观事物及思想感情的词语,正如福楼拜所说,必须找到唯一的、最贴切的词,把它们用到最恰当的位置。如巴金在《灯》中所写道:“我望着这些灯,灯光带着昏黄色,似乎还在寒气的袭击中微微颤抖。”用“颤抖”而不用“闪动”,是因为“闪动”只是客观描写,“颤抖”则是一种主观感受,与作者“担心灯会灭”的心情相吻合。选择生动形象的词语。如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末二句:“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人哭了自然要用帕子拭泪,但表达效果比直言哭哭啼啼要好多了。“红杏枝头春意闹”、“云破月来花弄影”,一“破”一“弄”,令人叫绝。前者使春天的生机扑面而来,后者使“花”顿时跃然纸上,摇曳生姿。在此基础上,如果能力避窠臼,寻找到新颖别致的词语就更好了。如何炼句炼句:千锤百炼写文章不仅仅要讲究选词,而且要讲究炼句。皮日休说“百炼成字,千炼成句”。炼句同样要经过反复推敲,反复修改。很多文章也因为某些句子的锤炼特别成功而获得很好的表达效果。简洁精炼的句子一直备受推崇。炼句要讲究以少胜多,言简意丰。注意句子的连贯。要表达一个意思,往往需要若干句子的组合,好的组合应自然流畅,如风行水上。巧妙选择句式。对各类句式,如肯定句和否定句,主动句和被动句,长句和短句,整句和短句等要熟练掌握。要想掌握如选词和炼句,要注意平时的积累。能力训练一.戏剧主要靠对话来塑造人物和表现情节,双方面对面说话,尤其要求语言简洁、紧凑。仔细阅读下面的原文和改稿,分析作者修改的原因。1.田汉《回春之曲》原文:梅娘:我好容易才跑出来。……我,我真气死了。碧如:(大姐似的)梅娘不要气,快喝一杯酒,你来迟了,我们要罚你。改稿:梅娘:我好容易才从那儿跑出来。……真把我气死了。碧如:(大姐似的)别气啦,梅娘,快喝一杯酒,你来迟了,得罚你。修改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曹禺《雷雨》原文:鲁四凤(厌恶地):您说话的神气真叫我心里想吐。改稿:鲁四凤(厌恶地):您看您说话的神气!修改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曹禺《日出》原文:她关上门。过度兴奋使她无力地倚在门框上。同时疲乏仿佛也在袭击着她,她是真有些倦意了。一夜晚的烟酒和激动吸去了她大半的精力,她打了一个呵欠,手背揉着青晕更深了的眼睛。她走到桌前,燃着一支香烟。改稿:白露关上门。倚着门框站了一会。一夜晚的烟酒和激动消耗了她少的精神。她打了一个呵欠,走到桌前,燃着一支香烟。修改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同学们认为下面的修改建议合理吗?原文:抗日战争期间,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铁蹄下,四川人常称的“下江人”大批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