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13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共13页金融金融通常被理解为货币或货币资金余缺的融通、调剂活动的总体。作为一个经济范畴,其内涵可表述为:经济生活中所有货币资产借贷、买卖等活动以及在信用基础上组织起来的货币流通这两个不可分割部分的集合。金融范畴的形成货币流通与信用活动自古以来就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但在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起来之前,这两者主要还是各自作为独立的范畴在经济生活中起作用。古代相互独立发展的货币范畴与信用范畴货币的产生是与商品交换联系在一起的,并随商品经济的发展而日益扩展其流通的范围。最初的货币都具有实物形态,在中国主要是贝壳,随后出现金属铸币。中国最早的金属铸币是铜铸币,如布币、刀币、圜钱,而后是流行了两千多年的圆廓方孔铜钱。从先秦到汉代,黄金曾一度作为货币流通,东汉以后至唐代则是铜钱与布帛并行。白银作为称量货币始于宋,清代中世之后,外国银元大量流入,到晚清,中国也开始自行铸造,银元逐渐成为流通中的主币。无论贝壳、金、银、铜,还是布帛,都不是信用的创造。作为主要流通手段的铜铸币以及后来的银铸币,其形制、成色和重量都是由国家直接规定的,铸币材料的开采、冶炼、调运,大部分年代也是由国家集中进行,至于铸币的权力则由国家垄断,大多是在京城和指定的地方设官府机构铸造。虽然曾有个别年代执行过极为短暂的允许私铸的政策,但采矿和铸造者也大多属皇室或宠幸,而与信用机构无关。信用的产生是与财富非所有权转移的调剂需要相联系的。在前资本主义社会,一直是实物借贷和货币借贷两种形式并存。随着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作为财富凝结的货币在借贷中日益占有重要地位。早在先秦时期已有大量货币借贷现象,如孟尝君“出息钱于薛”。汉初则有放债牟利的子钱家。至唐代,随着商业的兴盛,以动产为抵押的“质库”,以不动产为抵押的“贴赁”、“典质”,官府放债的“公廨本钱”,保管钱财的“柜房”等多种形式的信用经营活动颇有发展,而它们都以货币为借贷对象。但在货币借贷迅速发展的同时,实物形态的借贷仍然大量存在。在中国广大农村,春借一斗秋还三斗的借贷形式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前的历届政府统治地区始终存在。而且不仅实物借贷,包括货币借贷在内,在前资本主义社会都属于高利贷范畴。高利贷的存在既有赖于商品货币关系一定程度的发展,又与自然经济在整个经济生活中占优势地位的状况相适应。对于货币流通,信用的发展确实起到过强大的作用。如货币借贷,使不流动的贮藏货币变成流动的,加快了货币流通的速度。唐代的“飞钱”、“便换”是基于信用关系的汇兑业务,便利了货币在更广大地区的流动。北宋出现的“交子”是信用凭证,发挥了代替笨重的铸币流通和补充铸币不足的作用,等等。但这一切并没有改变货币制度在其基本方面相对于信用的独立性。在西欧前资本主义社会中,货币同信用的关系同样是联系不断增多却仍然保持着相互独立的状态。现代银行的产生与金融范畴的形成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在西欧产生了现代银行。银行家签发的保证将随时兑付金银铸币的票据,就是银行券。银行券流第2页共13页第1页共13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页共13页通的规模迅速扩大,越来越多地代替铸币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职能。同时,在银行存款业务的基础上,形成了既不用铸币也不用银行券的转帐结算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信用的转移,债权债务的消长代替了铸币和银行券的支付。于是,在铸币和银行券之外又出现了存款货币。当存款货币的转帐体系发展起来以后,大额交易主要用这种方式来结算。18~19世纪,在主要资本主义工业化国家中典型的现象是:一方面存在着金属铸币制度(金本位制、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就金属铸币来说,其形制、成色、重量以及铸造程序仍独立于信用活动之外,由国家直接制定并加以管理,个人手中金银可申请铸成货币,而造币厂则是国家设置的机构。另一方面,铸币流通范围急剧缩小,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流通中的贵金属铸币已经很少,大量金银集中于中央银行,成为货币流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