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瓦房店市第八初级中学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七章三角形-三角形的边教案新人教版6、想一想:小明在纸上画了四点,如果把这些点彼此用线段连结,连成一个图形,则图形中有几个三角形?并把它们一一表示出来。(先让学生试一试,并让学生把产生不同结果的图形在黑板画出、交流,引导学生思考有无其它情况,共有多少种情况,培养学生正确、科学的思考方法)二、三角形三边的关系1、活动:用长度分别为4cm、5cm、6cm、10cm的四根木棒,用其中三根首尾相连搭三角形,你能搭成几个三角形?(先让学生任意搭,并把产生能搭与不能搭情况写在黑板,让学生讨论:还有其它情况吗,为什么?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分类思想。在讨论了所有情况的基础上,引出“为什么四种情况中,只有其中两种能搭而另两种不能搭,你有何发现?”这一问题。让学生观察、思考、讨论、交流。最终可得:“三根中的较短两根之和大于最长一根就能搭成三角形”这一结论。2、判断下列每组数分别是三根木棒的长度,用它们首尾相连能搭成三角形吗,为什么?⑴、3、4、5⑵、5、5、9⑶、8、7、15⑷、6、13、93、你的想法对吗?⑴、小方有两根长度分别为5cm、8cm的游戏棒,他想再找一根,使这三根游戏棒首尾相连能搭成一个三角形。小方想到了下列长度的游戏棒:2cm、4cm、8cm、13cm,他的想法对吗?⑵、你能帮小方再想出一些与上面长度不同的第三根游戏棒吗?(长度为正整数)⑶、问题:如果把上面“长度为正整数”这一条件拿掉,则第三条应在怎样的范围?(让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最终可得:3㎝<第三边<13㎝,通过几何画板的演示可以验证这一正确结论。4、想一想:如果已知两边,则构成三角形的第三边的条件是什么?(学生通过对上题的探索,不难得出:“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及“两边之差<第三边<两边之和”这三个重要结论。5、你能行吗?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两边分别为2.5和5,求这个三角形的周长解:⑴.若2.5为腰,则2.5+2.5=5出现了两边这和等于第三边,所以不能构成三角形。⑵.若5为腰,则2.5+5=7.5>5,出现了两边这和大于第三边,所以能构成三角形。所以三角形的周长为:2.5+5+5=12.56、思考题: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4cm、7cm,则这个三角形的周长的取值范围是什么?解:根据三角形构成的条件得:第三边的范围为:3cm<第三边<11cm三、回顾:通过你对本节课的学习,你尝到了哪些知识?7.1.2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教学目标1、经历折纸,画图等实践过程认识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2、会用工具准确画出三角形的高、中线和角平分线。重点:了解三角形的高、中线和角平分线的概念,会用工具准确画出三角形的高、中线和角平分线。课堂教学过程设计[关于三角形的一些概念]1、观察和思考:图3.1-3中,用一根红色的橡皮筋的一端固定在△ABC的顶点A。再把橡皮筋的另一端从点B沿着BC边移动到点C观察移动过程中形成的无数条线段(AD、AE、AF、AG…)中,有没有特殊位置的线段?你认为有哪些特殊位置?(说明:设计让学生在固定的背景(△ABC)中观察橡皮筋在运动情景中形成的多种不同位置的线段,由于前面已学习了角平分线、线段中点、垂线、因此学生很容易发现在固定的背景中运动着的对象中的特殊对象——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并对它们都有长度这个本质特征也有了新的感知,为正确理解三角形的重要线段的定义奠定了基础)操作:用纸任意剪三个锐角三角形。按下列要求用折纸的方法折出线段:(1)三角形的所有的角平分线;(2)三角形的所有的中线;(3)三角形的所有的高。(说明和建议:1.折纸活动中有少数学生折三角形的中线和高有错误或困难,教学中教师作示范并及时纠错。)2.三角形的三种重要线段都是用连结顶点——对边(或对边所在直线)上一个特殊点的方法来定义的,所以具体折纸的过程(先确定折痕的两个端点,再确定折痕),为学生具体形象地叙述它们的定义增加了清晰的感性认识。问题3:请你借助折纸的方法来描述三角形的中线、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三角形的高。问题4:从折纸中你发现锐角三角形有几条角平分线?几条中线?几条高?你还能得到什么结论?看图(图3.l-3)填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