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一、预习导航【学习目标】知识点识记理解运用1、劳动者依法享有的权利√2、劳动者依法履行的义务√3、劳动者提高职业技能和遵守职业道德的重要性√√4、劳动者应以主人翁姿态坚持权利与义务的统一√√√【资料卡片】民工就业开始有了“门槛”春节刚过,北京、广州、上海等大城市就迎来了新一轮民工返城高峰。尽管这些城市的用工数量与往年大致相当,有的地方还取消了一些限制性政策,允许外来工与城里人平等竞岗,但民工们发现,新的门槛挡住了他们当中不少人的进城之路,即文化程度和技能专长。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日前对全国24个大中城市的调查表明,90%以上的岗位要求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员,其中20%以上的岗位需要高中以上文化程度;81%的岗位需要熟练工人。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变化。在这之前,我们关注更多的是旧体制遗留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以及由此衍生的城乡居民的身份差异,抱怨的是这一制度导致劳动力市场的不合理配置,给公民的自由迁移设置的重重阻碍,以及城乡差别造成的城里人对外来工的排斥情绪。如今我们真切地感觉到,这种城乡户籍壁垒正悄悄松动。迅速壮大的外资企业、民营企业率先打破了用人的身份差异,一引起大中城市越来越意识到竞争离不开优秀人才,为具有一定技能和专长的中高级人才打开一条门缝。联系民工用工市场的变化,这些信息告诉我们,渐渐成长的市场经济的力量正一点点挣脱旧体制的桎梏,以自身的顽强撞击着计划经济体制下“先赋的”、“身份的”特征决定人社会地位的秩序,并且使之逐渐让位给个人所受教育及知识技能等“自致的”、“成就的”地位法则。有关部门刚刚公布的一个数字说,我国尚有8507万的文盲,其中青壮年文盲2000万。用心爱心专心可以断定,在大批拥入城市寻梦的民工中,就有不少目不识丁的文盲。在日新月异的城市当中,这些人能找到的工作会越来越有限,除了少量不需要任何技能的体力劳动,他们胜任不了其他工作。尽管以我国目前的城市水平,苦脏累的体力劳动依然会有一定市场需求但其吸纳劳动力的空间会越来越小。可以预计,几年以后,随着城市对劳动力素质的遴选越来越挑剔,有文化有技能的民工将会赢得更多立足城市的机会,更为顺利地融入城市生活的潮流。而那些没知识没技能的民工,在城市容身的空间会越发狭小。这样下去,在彻底打破城乡分离的户籍制度之前,外业民工这一群体内部的分化却已经先期演化着。同时,对民工文化程度的要求也警示着城里一些文化水平偏低的下岗失业人员。这些下岗失业人员除了手中拿着一张城市户口之外,没有比外来民工更多的资本,他们将不得不与蜂拥而来的民工们同场竞争有限的岗位,甚至可能在竞争中败北,沦为城市生活中的贫困群体。这就是我们必须正视的现实,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力市场正在重新洗牌,以往按户口、身份决定人社会地位的规则将进一步淡出,而以后天教育水平、专业技能为竞争资本的遴选规则将越来越占上风——应该说,这是市场经济下劳动力市场的必然发展方向。能不能及早意识到这一走向并做好充分准备,将决定每一个劳动者未来的人生之路。劳动力市场的每一个变化,都与市场经济成长的进程密切相关。当我们希望我国的市场经济能尽快成熟起来的同时,我们也必须做好这样的心理准备,自身素质将成为劳动者立足社会的依靠,而城乡居民的身份差异将一天天淡出。职工健康权不容漠视3月27日,《焦点访谈》披露了河北省碑店市一家企业的数十名职工,上班仅一年多就从健康人变成了重病号的案例,听来着实让人心痛。这样的事例并非个案,而是一个老大难问题。卫生部的调查显示,我国现在职业病患者和遭受过职业侵害的人成千上万,而且在某些地区和企业还在不断上升。特别是在个体私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情况尤甚。职工受聘到用人单位从事劳动,其合法权益依法应受到保护。无论是劳动法规还是卫生法规,对此都有明确的规定,为什么这个问题一直不能得到切实解决呢?原因不外乎如下几个方面:一是用人单位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漠视职工的生命健康,不按规定为职工提供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有的甚至故意违规;二是某些执法部门对此问题认识不足,对用人单位的违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