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和免疫第一节人体的稳态一内环境与稳态●教材分析1.本节的内容包括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及稳态的生理意义三部分内容。2.关于内环境,以人体为例,讲述了什么是内环境,以及内环境在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过程中的作用。同时指出,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除了要通过内环境之外,还必须依靠体内各器官系统的分工合作、协调统一,才能真正完成。关于稳态的概念,这是一个在生理学中涉及的范围比较广,具有一定深度,而且又比较难懂的重要概念。教材首先结合例子说明当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发生变化时,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能够维持内环境的稳定,然后再归纳出稳态的概念。关于稳态的生理意义,通过例子说明,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一旦稳态遭到破坏,就会引起代谢紊乱并导致疾病。3.内环境的稳态是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保证,其调节包括pH、温度、渗透压等各方面。因此它是学好本节其他部分内容的基础。保持内环境的稳态,均衡的膳食和营养是关键,机体的免疫能力也是保证。●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1.理解内环境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并能解释和说明其意义。2.理解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及其生理意义,并且能够解析一些实例。能力目标1.图形辨析能力、图形和文字信息的转换能力。2.基本的绘图能力。3.一定分析综合能力。情感目标1.整体和局部的关系。2.善待自然、珍爱生命的意志品质。3.事物都是对立统一及相互联系的观点。●重点·落实方案重点稳态的概念和生理意义。落实方案1.精讲实例缓冲物质对pH的调节过程,说明pH对内环境稳态的影响。2.结合新陈代谢中酶促反应的条件与实例归纳出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难点·突破策略难点稳态的概念。突破策略1.播放微课件直观显示内环境的动态变化过程,理解内环境组成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2.补充直接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四大系统的有关内容,使学生在宏观上掌握内环境稳态的基本原理。●教具准备微课件、投影片、试管、血浆、蒸馏水、1%的盐酸、pH试纸等。●学法指导1.指导学生预习。寻找相关疑点。2.指导学生思考。根据预习情况对提出的疑点寻找思考线索。3.回忆人体的四个系统的知识。●教法建议1.谈话法。2.讨论法。3.实验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课]细胞是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我们知道单细胞动物如草履虫等在其生活过程中,可以和它生存的环境直接进行物质交换。那么人体的体内细胞,是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呢?[教学目标达成]一、内环境学生阅读:内环境的内容。教师演示:微课件(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动态过程)学生思考:(1)环境概念中“内”“外”的含义。(2)淋巴的形成过程。师生总结:内环境的概念和组成。学生活动:用箭头连线的方式,将内环境中组织细胞、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的关系表示出来。师生总结:由此可见,组织细胞可以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教师提问:内环境中的营养物质又是怎样获得的?(多媒体课件展示)学生分析,归纳:内环境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间接地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体内的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教师指点:内环境是体内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细胞与内环境、内环境与外界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交换,因此,细胞的代谢活动以及外界环境的不断变化,必然会影响内环境的理化性质。那么,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会不会发生剧烈的变化呢?这就是我们要讨论的第二个问题。二、内环境的稳态学生阅读:内环境的稳态的内容。投影片:(1)影响血液理化性质的主要因素有哪些?(2)正常人血液的pH是多少?(3)调节血液pH处于正常范围的方式是什么?学生阅读后,回答:(1)主要因素有pH、渗透压、温度等。(2)正常人血液的pH为7.35~7.45。(3)缓冲物质(缓冲对)的缓冲作用。下面以内环境的pH为例来说明学生探究性实验:1.用加了抗凝血剂(柠檬酸钠)的血浆为实验材料,取两只洁净的试管,甲试管中加入2mL血浆,乙试管中加入等量的蒸馏水,分别用pH试纸测试,并进行比较。2.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一滴质量分数为1%的盐酸溶液,分别用pH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