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家河》读后感《梁家河》让我们认识了青年习近平,一位不怕吃苦、热爱读书、充满仁爱之心的“黄土地的儿子”。因为自然环境恶劣,粮食生产不足,当时延安地区的人民生活十分穷困。习近平当选为大队支部书记后,开始计划在梁家河沟口打一座水坠坝。为打消老乡顾虑,他耐心做思想工作,主动干重活儿。为解决照明、烧火做饭的问题,他决定建沼气池,千里迢迢到四川学技术,请来技术人员,帮梁家河人民办实事。办铁业社、缝纫社、磨房、菜园,打井,扫盲,一件件事实方便了群众,温暖了大家的心。后来,习近平被清华大学录取,临行时,大家都来送行。一位老婆婆拉着习近平的手说:“你在这儿受罪了,到了好地方,别忘了我们啊……”对于习近平来说,担当已成为习惯,所以梁家河那些牵挂的人永远都不会忘记他。此外,人们对习近平的印象除了“好后生”就是爱读书。“一个15岁的白净瘦高个儿带来了满满两棕箱加一皮箱的书”,这是人们对习近平的最初印象。在梁家河人的印象里,习近平经常看砖头一样厚的书,吃饭时看,放羊时看,白天抽空看,夜晚在窑洞里借着微弱的煤油灯看。习近平讲过“毫不夸张地说,当时的文学经典,能找到的我都看了,到现在脱口而出的都是那时读到的东西”。2014年3月28日,习近平应德国科尔伯基金会邀请,在柏林做了演讲。演讲中,他用《浮士德》中的人物“墨菲斯托”回击西方社会的“中国威胁论”,正是一种“脱口而出”。离开梁家河去学习、去工作,一别就是数十年。1993年9月27日,习近平在离开梁家河后的18年,第一次回到了梁家河村。当时,他挨家挨户看望乡亲们,并和大家“约定”,下次回来一定要带着婆姨。2015年2月13日习近平携夫人彭丽媛回到了梁家河。时隔数十年,他依然叫得出当年一起劳动、一起生活的老乡们的小名,依然记得七年知青岁月发生的桩桩小事。两次回到梁家河,与乡亲们嘘寒问暖拉家常,这份亲切,自然天成。因为仁爱,所以真切;因为真挚,所以弥久。他与第1页共2页梁家河人不是一家人却胜似一家人。这份真情,源于仁者大爱。这就是习近平,一位“黄土地的儿子”,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勉励着我们要坚持学习,严于修身,埋头苦干,攻坚克难,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第2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