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群落的结构学习目标核心素养1.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2.说明群落的物种组成及辨析群落的种间关系3.描述群落的空间结构4.尝试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1.通过分析群落的空间结构,建立生物与环境相统一及生命系统发展与稳态的观点2.通过分析种间关系的模式图,培养运用逻辑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实验,掌握科学研究实验计划的制订与实施能力一、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1.群落的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2.研究的问题3.基础:研究群落的基础是研究种群。二、群落的物种组成1.作用: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2.衡量指标:丰富度,即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3.规律:不同群落丰富度不同,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海拔越高,物种丰富度越低。三、种间关系1.常见种间关系的类型(1)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2)竞争(3)寄生: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4)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2.实例(连线)提示:①-Ⅲ②—Ⅳ③—Ⅰ④—Ⅱ四、群落的空间结构1.形成原因: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2.类型类型现象决定因素垂直结构分层植物分层:光照强度、温度等动物分层:栖息空间、食物条件水平结构镶嵌分布①地形变化②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③光照强度的不同等五、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1.土壤生物的特点及调查方法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进行这类研究时,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2.丰富度的统计方法:一是记名计算法,二是目测估计法。3.探究步骤——↓——↓——↓——↓——判断对错(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鄱阳湖中的所有动物、植物及微生物构成群落。()2.“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种间关系是竞争。()3.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4.某校园有一片草坪和一片树林,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5.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此属于种间竞争的实例。()6.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常用标志重捕法。()提示:1.×鄱阳湖中的所有生物构成群落。2.√3.√4.×这两个群落中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5.√6.×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常用取样器取样法。种间关系[问题探究]1.某种植物病毒V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间传播的。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1)青蛙与稻飞虱、水稻与病毒、水稻与稻飞虱分别为何种种间关系?提示:捕食、寄生、寄生。(2)稻飞虱和植物病毒V是不是寄生关系?说明理由。提示:不是。稻飞虱是植物病毒V的传播媒介,植物病毒V对稻飞虱没有危害。2.下图中的①~④为四组生物的种间关系图(纵轴为个体数,横轴为时间)。A是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B是大、小草履虫;C是兔与狐;D是细菌和噬菌体。①②③④(1)判断四组生物关系对应曲线:A.__________B.__________C.__________D.__________(2)图中④与②相比,结果___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1)③②①④(2)不同④(寄生关系)不像②(竞争关系)那样,不可能使宿主全部死亡,寄生生物依赖于寄主生活[归纳总结]群落中生物种间关系分析关系名称数量坐标图能量关系图特点举例捕食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羊与草;狼与兔;青蛙与昆虫竞争数量上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两种生物生存能力不同,如图a;生存能力相同,如图b牛与羊;农作物与杂草;大草履虫与小草履虫寄生A寄生生物B宿主如果分开,则寄生生物难以单独生存,而寄主会生活得更好蛔虫与人;菟丝子与大豆;噬菌体与被侵染的细菌互利共生数量上两种生物同时增加,同时减少,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大豆与根瘤菌1.右图纵向表示海洋不同深度中鱼类的食物分布状况,曲线甲、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