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字词,掌握读音、字形以及词义,如“确凿”、“菜畦”、“臃肿”等。2.了解《朝花夕拾》、鲁迅等相关文学常识。3.学习课文写景的一些常用手法4.学习课文的结构,对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自己的看法过程与方法:品味课文语言,练习表达与鉴赏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了解私塾教育状况,体会作者热爱自然,追求新知的精神二、教学重点1.学习课文对事物(景物)描摹以及动作描写的方法2.了解课文写作思路的条理性三、教学难点1.理解“三味书屋”这一部分(其中难解词语及内容)2.对课文主题有自己的理解四、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五、教学课时:2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提起鲁迅,人们常常会想到他的严肃、庄重,但是打开他的童年之窗,我们会发现,那却是另外一道风景:灿烂的春光中有童真,无味的冬天里也有童趣;自由的玩耍中充满幻想,严肃的学习中也不乏快乐。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童年,探索一下他成长的足迹。(二)检查预习2.《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搜集了10篇文章,大部分作品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本篇文章时鲁迅已经40多岁了。“朝花”比喻童年美好生活,“拾”指回忆往事。这本散文集在作者北京至厦门这段时间写成,是鲁迅生活中心情苦闷的一段时间。鲁迅借回忆旧时美好事物,来排除目前的苦闷,寄一丝安慰。《朝花夕拾·小引》中提到,原名为“旧事重提”,后改为“朝花夕拾”。鲁迅把这美好的回忆性散文,比作一组晨光里展开的花朵,拾来自赏,《朝花夕拾》是一曲少年时代生活的恋歌。3.字词:确凿菜畦桑葚轻捷臃肿脑髓人声鼎沸书塾蝉蜕秕谷渊博倜傥宿儒人迹罕至拗敛窦(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件出示问题)1.课文题目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能从中得出哪些信息?2.快熟阅读课文,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以及中间的过渡段。(四)走进百草园——研读课文第一部分一、学习课文第一段(课件出示问题)小组自主阅读课文第一段,回答以下问题1.第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文中哪句话可以表明作者对“百草园”的生活的感受?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2.“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与下文有什么关系?3.文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其中“似乎”和“确凿”是否相矛盾?应如何理解?二、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小组合作对百草园部分进行研读,合作解决以下问题(课件出示)1.百草园是乐园,“乐”在哪儿?2.课文第二段中具体描写了很多景物,作者运用了哪些方法?你喜欢其中的哪些句子?(重点探究)3.长妈妈讲故事一段多余吗?这一内容又有什么作用呢?4.你能赏析一下雪天捕鸟这段文字吗?小组合作,教师随机指导,代表发言,教师点拨1.课文第二段第一句中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是如何把景物的特点描写出来的?2.“单是……”一句中又是怎么样对景物进行描写?3.这一段文字运用了什么修辞?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描写了百草园的景物?4.本段结构有什么特点?5.小结这一段的写景手法三、学习课文第九段1.“我”即将结束在百草园的生活,要去私塾读书,“我”是怎么想的?2.“我”为何留恋百草园的生活?(五)拓展1.用“不必说………更不必说……单是………”写一段话2.用一连串动词来写一次你参加过的活动(六)小结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课文的百草园部分,跟随作者学到了很多描写景物的方法,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三味书屋”部分。七、板书设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自然景色(春夏秋)乐园美女蛇传说雪天捕鸟(冬)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选自《朝花夕拾》,儿时的乐园—百草园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节课我们走进课文第二部分—三味书屋,去进一步感受作者童年经历。(二)走进三味书屋—研读课文第二部分小组自主阅读三味书屋部分,思考以下问题(多媒体展示)1.作者写了发生在三味书屋中的哪些故事?2.三味书屋中的老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3.你觉得作者对三味书屋的生活有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小组代表发言,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