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市八大百亿级工业产业振兴行动方案为认真贯彻落实《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贵州省十大千亿级工业产业振兴行动方案的通知》(黔府发〔2018〕33号)精神,着力培育打造我市重点工业产业集群,加快构建优势明显、竞争性强、引领性好、贡献突出的工业体系,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一、发展目标到2020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11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0%左右,初步形成基础能源、清洁高效电力、新型建材、现代化工、装备制造、基础材料、特色轻工、大数据电子信息等八大产业为主的现代工业体系。到2022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13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0%左右,形成一批具有影响力的龙头骨干和行业500强企业,实现传统产业效益明显,优势产业显著增强,新兴产业壮大发展的工业产业发展格局。二、发展方向(一)推进产业集聚。加快推动西秀产业园区、安顺民用航空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安顺高新区实现功能转型和产业升级,做大园区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型建材、新医药大健康等优势产业。指导和帮助普定循环经济产业基地、镇宁产业园区制定转型升级计划,增强园区承载能力,做强循环经济、特色轻工、新型建材等特色产业。支持关岭工业园区、紫云工业园区立足自身优势,走“小而特”“小而优”的发展新路,做优特色食品加工、新型建材、环保材料等绿色产业。(二)推进创新体系建设。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进各领域新兴技术跨界创新,构建结构合理、先进管用、开放兼容、自主可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力争到2020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创新企业总数达100家以上,大中型工业企业基本建有研发机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院士(博士后)工作站、重点实验室等研发平台总数达50家以上。加快获取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广阔产业前景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全市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达到63%。重点打造一批在省内外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品牌企业。在全市推广有效的质量管理方法和经验,促进产业发展提质增效。(三)推进绿色发展。深入贯彻落实《贵州省绿色制造三年行动计划》,不断改善工业生产环境质量,坚持把绿色制造作为补短板的重要举措,把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作为推进工业领域污染防治的重要抓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突出抓好工业节能降耗、工业“三废”综合利用,推进清洁生产。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围绕环保、质量、安全、能效等重点,推动落后产能退出,有序化解过剩产能。积极组织晨春石业、兴贵恒远、家喻建材等企业开展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等相关申报工作。以西秀产业园区为引领,着力推动平坝、镇宁产业园区绿色化改造,打造一批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四)推进智能制造。以“千企改造”工程为载体,支持贵飞公司、安大公司、风雷公司、天马虹山轴承公司等一批具有产业发展优势的制造企业开展智能化生产线建设,推动智能化改造升级,提高生产智能化水平。鼓励企业实施智能制造装备创新发展工程,提高重大成套智能装备集成创新水平。以“千企引进”工程为手段,积极引进一批实力强、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好的智能制造企业,进一步提升全市制造业行业水平。以“万企融合”大行动为抓手,深入推进工业与大数据深度融合,推动工业向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改造,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步伐。深入推进两化融合贯标,支持获得国家两化融合贯标试点的新安公司进行实质性贯标。三、重点任务(一)基础能源产业按照高碳能源低碳发展、黑色能源绿色发展、能源健康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推动煤炭、煤层气(煤矿瓦斯)等基础能源产业快速发展。重点加快煤炭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中型矿井建设,加快煤矿智能化机械化改造升级,推动煤层气(煤矿瓦斯)开发利用。到2020年,基础能源产值达到100亿元,其中煤炭产业产值达到80亿元。到2022年,基础能源产值达到120亿元,其中煤炭产业产值达到95亿元。1.加快先进产能培育释放。严守规模、技术、安全、生态等方面的准入门槛,妥善解决煤矿涉法涉诉、生态保护红线及各类重点保护区重叠等问题,推动煤矿企业加快兼并重组步伐。到2020年,完成打磨冲、安发、大源、亚陇等4处煤矿改造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