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2021届新高考地理三模试卷一、单选题(本题包括2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地下生物量是指地下单位面积内实存生活的有机物质(干重)总量。下表为某地区三个观测点的基本概况,下图为这三类植被地下生物量垂直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草地类型海拔(m)年平均降水量(mm)年平均气温(℃)高寒草原3445252-3.1山地草甸3134300~500-5.4~0山地荒漠草原2861254≥3.61.该地最有可能是()A.武夷山B.大兴安岭C.喜马拉雅山D.祁连山2.Ⅰ、Ⅱ、Ⅲ分别表示()A.I为山地草甸B.Ⅱ为山地荒漠草原C.Ⅲ为高寒草原D.以上皆不是3.山地草甸地下生物量最大的季节为()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答案】1.D2.A3.C【解析】【分析】本题以地下生物量垂直分布图为栽体,考查自然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等知识,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1.读图分析可知,该地在海拔3445m的高度有高寒草原的分布,说明该地海拔超过3000米,大兴安岭海拔在2000米以下,故B项错误;武夷山脉位于我国的东南地区,降水丰沛,主要分布森林植被,不会存在山地荒漠草原自然带,故A项错误;喜马拉雅山脉由于受西南季风的影响,在海拔2000~3000米高度,降水较多,主要为森林植被,因此C项错误。祁连山位于西北地区,降水较少,山麓地带由于降水少多荒漠,受地形抬升,降水随海拔升高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变化,植被呈山地荒漠草原—山地草甸—高寒草原的变化规律,故D项正确。2.据图示Ⅰ,表层生物量大量集中,向下生物量急剧减少,符合山地草甸的分布特点,故A项正确;图Ⅱ,地下生物量相对较多,且多数集中于表层,因此该图示符合高寒草原的特点,故B项错误;图示Ⅲ,植被密度较小,地下生物量较小,而且根系向下延伸幅度较大,表层地下生物量较少,因此符合山地荒漠草原分布特点,故C项、D项错误。故选A项。3.根据生物的生长分析,春季植被开始生长,根系开始延伸,不是生物量最大季节,故A项错误;夏季是生长旺季,根系延伸生长快,生长量大,生物量还在积累,并非最大,故B项错误;秋季生物停止生长,根系发达,生物量达最大,故C项正确;冬季植被开始枯萎,地下生物开始减小,故D项错误。故选C项。2.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中前后两个发展阶段的主导产业分别是()A.原料导向型、动力导向型B.劳动力导向型、市场导向型C.高新技术产业、劳动密集型D.劳动密集型、高新技术产业【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区域经济发展。【详解】改革开放初期,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劳动力丰富且廉价,故当时的主导产业为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90年代后期,该地区实施了产业升级,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珠江三角洲以外的地区转移,而当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故选D。3.下图为四川贡嘎山东坡甲、乙、丙、丁四地(由低到高)不同自然带某月总生物量及其乔木、灌木及草本所占比例构成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图中丙自然带最有可能是A.常绿阔叶林带B.落叶阔叶林带C.针叶林带D.灌木林带2.造成甲自然带生物量低于乙的主要原因是A.热量少B.光照弱C.降水少D.土层薄【答案】1.C2.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山地垂直分异规律1.结合材料可知,四甲、乙、丙、丁四地海拔由低到高,该山地位于四川西部,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基带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自然带带丙海拔较高,不可能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A错误;图中丁自然带内植被以灌木为主,且生物量低,而丙自然带位于丁自然带的下部,根据山地自然带的分布规律,丙自然带可能为山地针叶林带,而非落叶阔叶林带,C项正确;B错误;由材料可知,该层植被以乔木为主,因此不可能为高山灌丛带,故D项错误。综上分析,本题选择C。2.植被生物量的高低与气候关系很大。由材料可知,该地为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由于地形的抬升作用,海拔较高处的降水会多于山麓地带,因地植被覆盖率较高,生物量较大。而甲自然带位于山麓地区,由于海拔较低,气流对海拔抬升弱,因而降水少,进而导致生物量低于乙处,C正确;甲地海拔最低,与乙地相比,热量充足,降水少,晴天较多,光照较强,位于河谷地区,沉积物多,土层厚,土壤肥沃,因此ABD错误。综上所述,本题选择C。4.2018年6月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