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未病思想在手术室骨科护理的应用摘要。目的总结了骨科手术患者采用中医“治未病”思想护理预防术后感冒、切口感染的应用情况。以20XX年5月~20XX年4月期间,由创伤护理组采用中医“治未病”思想护理的骨科手术患者为观察组。回顾性分析创伤护理组20XX年5月~20XX年4月采用常规护理手段的骨科手术患者为对照组,观察分析2组患者术后感冒、切口感染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术后感冒、切口感染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认为采用中医“治未病”思想对骨科手术护理对防术后感冒和切口感染有明显的效果。关键词:护理;治未病;手术室;术后并发症中医中的感冒,是指感受风邪引起肺卫功能失调,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发热、恶寒、周身不适等主要临床表现[1]。术后切口感染,是术后切口浅部组织出现化脓性液体、从浅部组织体液或组织中培养出病原体,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红、肿胀、发热、疼痛及触痛。治未病思想自古有之,《黄帝内经》中:“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明确了防患于未然的治病方法,并将其作为区分医疗等级的标准[2]。有《素问X8226;八正神明论》:“上工救其萌芽,必先见三部九候之气,尽调不败而救之,故曰上工。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败。”又有《灵柩》:“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其次,刺其已衰者也。”再者《淮南子》:“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圣人者,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也。”唐代孙思邈:“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自古以来,中医就把“治未病”当作一项高超的医疗技术[3]。本院为骨科专科医院,骨科手术数量极大,需特别注意手术室护理的质量。感冒、术后切口感染主要病因是感受外邪,而外邪又因风邪易得,故避免感受风邪是治未病护理思想运用的具体操作[4]。对骨科手术患者采用中医“治未病”思想护理预防术后并发症:“感冒”、术后切口感染,提高医疗质量及患者术后康复质量,提升患者满意度。第1页共4页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观察组20XX年5月~20XX年4月期间,由创伤护理小组采用中医“治未病”思想护理的骨科手术患者,共2235例,其中男1657例,女578例,平均年龄(42.0±11.3)岁。对照组20XX年5月~20XX年4月期间,由创伤护理小组采用常规护理手段的骨科手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共1934例,其中男1451例,女483例,平均年龄(41±12.6)岁。纳入标准:(1)四肢闭合性损伤择期手术患者。(2)四肢内固定取出术患者。排除标准:(1)急诊手术患者。(2)开放性损伤患者。(3)合并颅脑、脊柱、胸腹损伤患者。(4)气管插管麻醉患者。(5)术前1周内有感冒症状患者。(6)其他部位有感染灶患者。(7)合并肿瘤患者。(8)合并精神疾病患者。1.2方法。1.2.1避风寒温度低于室温(22℃)时,患者术前嘱其注意保暖,注意添加衣物、被褥,避免受风。接患者时,嘱病房提前30min打开病房空调,调节温度在22~25℃,过床时动作迅速,减少患者暴露时间,护送患者至手术室途中,尽可能不暴露患者。手术室内温度控制在26~28℃,湿度控制在40%~60%,吸入加温加湿的氧气,麻醉及消毒皮肤时要注意保暖,避免过多暴露导致体温下降;术中注意手术部位以外的保暖,可适当增加盖被厚度、双下肢穿棉裤套、身盖“t”形棉被等;尽可能缩短皮肤消毒时间;消毒后先给患者适当保暖后再降低室温,增加患者舒适度。消毒后将室温调至22~25℃。所有静脉输液均经电子恒温水温箱加温至37℃;术野使用经温盐水浸泡过的0.9%氯化钠注射液纱布。临时暂停手术时也要用温盐水纱布覆盖切口。对失血过多患者,因时刻注意患者体温,避免体温过低,如患者体温过低(低于36℃),可用恒温毯保温。手术结束前30min通知病房做好病室环境和床单位的保暖。病房问题调节温度在22~25℃。病床采用恒温毯,提前将恒温毯开启,温度调节到37℃,患者到达病床10min后方可关闭恒温毯。术后嘱患者注意保暖,防寒。1.2.2避风热温度高于32℃时使用。患者术前嘱其避免过第2页共4页热,避免大量汗出,避免使用电扇直吹,使用空调降温,温度控制在25℃左右。护送患者至手术室途中,尽可能不暴露患者,避免受风,避免阳光直照。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