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细读:从语言品味起步——以《项脊轩志》为例-中学语文论文文本细读:从语言品味起步——以《项脊轩志》为例葛燕《项脊轩志》是一篇出色的抒情散文。作者“借一阁以记三代之遗迹”(清人梅曾亮语),睹物怀人,字字深情。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悟这番深情,笔者以为,在教学过程中当立足于文本细读,从“语言品味”起步,从以下若干方面引导学生细读《项脊轩志》。一、品味环境描写语言文章第一段中,“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用“寂寂”描写“庭阶”,便使白天的整个环境变得异常寂静。在这样的环境中,“小鸟”俨然成了名副其实的主人,不仅“时来啄食”,而且“人至不去”。一个“时”再次证实了“小鸟”的“主人翁”姿态,频频光顾,毫无怯意。如果“啄食”还是出于“鸟为食亡”的天性,那么“当仁不让”于人,居然如此大胆,则多少有悖于为“鸟”之道啊。借助“特写镜头”,以朴实无华的语言,把人以鸟为伴、鸟以人为邻这种人鸟相亲的和谐关系与宁静、清幽的环境表现得生动、真切,多么富有生活情趣和诗美意境。“三五之夜”的“夜”是时间的定格,“明月半墙”之“月”系色调的设定,圆月朗照之下,“斑驳”的应该不只是“桂影”,而作者“兴之所至”的审美选择或许就是“桂影”,“影”随“风”动,摇曳多姿,“移”和“动”两个动词介入,“静景”被激活为“动画”,呈现出另一种优美意境。“珊珊可爱”传达了作者自己对描写景物的审美感受,“珊珊”是桂影摇动的样子,而“可爱”则揭示了审美“内化”过程——由美景唤起美感,再由美感转化为情感,带给读者的不仅仅单纯的审美愉悦,也是一种怡情悦性的文学审美价值的实现。笔者以为,文本细读途径和方法固然很多,而基本要义就在于引导学生以“语言”品味为重要方式和手段,感受文本(语言)之意之美之要旨。《项脊轩志》环境描写的语言可以进行“细读”和品味,其他文本(包括不少非文学类文本)也完全可以“如法炮制”。唯有如此,语文课堂才能坚守语言这个“核心”,不至于喧宾夺主或本末倒置。二、品味细节描写语言《项脊轩志》的细节描写,立足于日常生活,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而笔者引导学生着重品味“诸父异爨”的片段:“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为真正“进入”文本,我设计了若干问题“细化”品读内容,以激发学生思考:①“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的小门墙“为何“多”又“往往”?②“东犬西吠”吠的是谁?③“客”为何“逾庖而宴”?④庭中的“篱”为何要改为“墙”?⑤“鸡栖于厅”又反映了什么生活现状?同学们以“语言品味”为出发点,经过几番讨论和交流,在不同解读的激烈碰撞和不断磨合后,透过“细节”深入内里,对蕴含在这些生活细节之下的作者生存现状和作者当时的内心之悲达成共识——“多”与“往往”,形象地呈现出大家庭“四分五裂”的状况;而由“篱”改为“墙”,也不只是一种栅栏的加固,而是意味着长久性的隔离。因为“篱”通常是临时性,非正式的,而“墙”则不同,不仅留存年代可以更加久远,而且往往也表明了建造人的决绝态度。可见,这些极其普通的语言表述,表面上说的是叔伯之间各自为家,隐喻的则是彼此关系越来越疏远,昔日曾经朝夕相处其乐融融的血缘亲情被“往往而是”的“小门墙”隔断和割裂,支离破碎,成为“如烟往事”和日益淡漠的酸涩记忆,而亲人之间的心理距离自然也是渐行渐远。再看“东犬西吠”,原本都是亲密和睦的自家人,“犬”本不该“吠”,而今已经在一声声犬“吠”中“骨肉为行路”;“客逾庖而宴”这种格局被疏离的情感而“改写”的乱象更是一种伤痛与悲凉。“鸡栖于厅”,又以“特写镜头”表现了家庭之衰落、体面之不存、空间之逼仄和心情之尴尬。尽管作者只是以淡淡的笔墨,勾勒“门墙”的变化与“鸡栖于厅”等生活细节,却让人难以忘怀。原因就在于这些描写语言着眼于日常生活,不事雕琢,选择了“门墙”等颇具特征的事物,蕴含了丰富的感情,能唤醒读者相似的回忆,给人以心灵的震撼。细细品味这些语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