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6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共6页储粮微生物的危害及控制李月李荣涛(国家粮食储备局成都粮食储藏科学研究所,成都,610031)摘要微生物形态小、数量大、繁殖快,具有较强的适应性。粮食微生物的活动,不仅会影响粮食的安全储藏,导致粮食质和量的损失,而且可能产生真菌毒素污染,严重影响食用者的健康安全。本文就储粮有害微生物的污染状况及其造成的危害进行了分析;并总结分析了国内外在储粮微生物研究和控制方面所做的工作及近期研究动态;最后针对目前此领域的发展现状,提出关于今后储粮微生物研究方面的几点期望。关键词粮食微生物危害安全储藏研究粮食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及无机盐等营养物质,是微生物生长的天然培养基。世界各地所产的粮食、粮食加工产品及饲料上都有大量微生物存在,这些微生物包括病毒、细菌、放线菌、真菌。其中数量最大、对粮食危害最为严重的是霉菌及其代谢产物。这一类个体微小不易观察的生物造成的危害却不容忽视。粮食微生物在环境适宜的条件下,可以分解粮食中的有机物质,使之变质、霉腐,因而使粮食出现变色、变味、发热、生霉等症状,不但严重影响粮食安全储藏,导致储粮品质劣变,而且还可能产生毒素污染,危及人畜健康[1,2]。1储粮有害微生物及其危害在与粮食储藏相关的微生物中,放线菌和酵母菌的数量很少,对储粮安全影响不大;细菌数量虽多,但由于生长条件的限制,其对储粮的危害远不及霉菌。霉菌是危及粮食安全的主要微生物类群。1.1有害微生物在粮食中的污染情况谷物不能及时干燥或储藏期间水分过高,就有利于霉菌的生长,导致储粮数量损失及品质降低,尤其是在温度较高时储粮损失更为严重。在热带、亚热带气候地区,大多数粮食是在湿热季节收获。对于农户来说,他们缺少相应的干燥设备,不能及时干燥粮食,只能在湿热条件下储存粮食,这样由于霉菌的大量滋生导致粮食迅速变坏。即使粮食收获后及时晒干了,在湿度较高的条件下储藏仍然会导致储粮水分含量回升,加速粮食霉变。此外尘介杂质较多的不洁净粮食携带微生物数量多,受机械损伤或害虫危害的破损粮粒极易感染微生物。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统计,欧洲及发展中国家每年由于害虫及霉菌危害造成的粮食产后损失至少在10%-15%。在80年代初,部分专家集中对我国主要粮食(包括稻谷微生物区系、小麦微生物区系、玉米微生物区系)、油料微生物区系作了调查。其中全国小麦微生物区系中真菌30属,101种,酵母属3属,细菌3属,放线菌1属[3]。稻谷上的霉菌有41属,117种。其中优势菌31种,常见菌35种,少见菌49种。稻谷进入储藏期后田间真菌大幅度下降直至消失,而被储藏真菌所替代,主要的储藏真菌有黄曲霉、灰绿曲霉、白曲霉、杂色曲霉,构巢曲霉、黑曲霉、青霉等。由于稻谷产区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及收藏方式不同,稻谷上带菌量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其数量级水平为102-108个/g不等。我国西北、东北地区稻谷带菌量普遍较低,种类也较少;而华东,中南地区稻谷带菌较高,种类也较复杂。我国东北玉米分离出镰刀菌属14种,青霉属12种,曲霉属13种,其他21属真第2页共6页第1页共6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页共6页菌及酵母菌1属。优势菌为串珠镰刀菌(F.moniliforme)、头孢霉(Cephalosporiumcordu)、草酸青霉;常见菌有芽枝霉、交链孢霉、木霉、毛壳菌、禾谷镰刀菌、黄色镰刀菌、产黄青霉、产紫青霉、圆弧青霉、杂色曲霉和灰绿曲霉。储藏期田间真菌迅速减少,但储藏真菌尤其是曲霉则上升较快[4]。有些霉菌的产毒菌株在适宜条件下产生的真菌毒素是严重危及人畜健康的一类物质。根据2003年成都粮食储藏科学研究所对全国128份小麦、稻谷、玉米样品的6种主要真菌毒素(黄曲霉毒素、T-2毒素、DON毒素、赭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伏马毒素)的调查,结果表明玉米中玉米赤霉烯酮和伏马毒素的检出率较高,其次为黄曲霉毒素,其中长江以南地区生产和储备的粮食中黄曲霉毒素污染率高于长江以北地区,T-2毒素和DON毒素检出率较低。小麦样品中玉米赤霉烯酮和赭曲霉毒素感染率高,其次为黄曲霉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