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新型城镇化建设情况汇报江背镇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徐特立、熊瑾玎等同志的故乡,地处xx县东南部,三面和浏阳接壤,距省会xx市和铁路枢纽xx市各30公里,离黄花国际机场仅10公里,浏阳河穿境而过,s103省道横贯东西,水、陆、空交通极为便利,具有独特的政治人文优势和区位交通优势。全镇总面积175平方公里,人口5.8万人,耕地5.4万亩,辖12个行政村和4个社区居委会,是xx县行政大镇、工业重镇。境内有三湘第一村、全国文明村---印山村;有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徐特立的故乡特立村;有自然资源丰富、旅游开发前景美好的乌川湖村。江背镇素有“水泥之乡”、“车身之镇”的美誉,乡镇企业和城镇建设起步较早,是XX省首批小城镇示范镇,也是xx县现代化农业示范镇。1992年江背镇工贸小区被国家农业部批准为全国乡镇企业东西合示范区,2000年江背镇被批准确定为省级工业小区,纳入长沙重点园区建设范畴,2004年被列入国家建设部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和省50个小城镇建设重点镇之一。今年,县委、县政府拟定我镇为小城镇建设重点发展镇、卫星新市镇。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探索中,我镇逐渐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嬗变之路。一、嬗变之源城镇化不仅是大趋势,也是大战略、大平台、大变革。谁抢占了城镇化发展先机,谁就能在发展中赢得竞争优势,牢牢掌握发展的主动权。近年来,我镇围绕xx县“城乡一体化”战略,始终坚持“工业兴镇、强企富民”之路,以城镇化作为重要引擎和平台,不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镇域承载、辐射能力,努力构建“组团式、网络化、生态型”镇域格局,营造文明和谐的镇域环境。经过多年的发展,我镇的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初步形成了以江背社区为核心,朱家桥社区、梅花社区等为骨干,印山村、特立村等为基础的新型城镇化体系。城镇发展“破茧成蝶”,美丽“嬗变”。全镇城镇化率由2000年的3%提高到20XX年的50.3%,城镇化率增长了近17倍,成为xx县城镇化第1页共8页发展之路的一个缩影。二、嬗变之策城镇化嬗变,政府在其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在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政府不再是过去的"管理型政府",应转变为"服务型政府",主动引领谋划,深层次发挥市场机制的内在作用,激发全民参与管理的热情,凝聚了强大的嬗变力量,为新型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一)由“乱”到“顺”,齐抓共管促和谐城镇化推进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如同种菜养花,“三分种,七分管”。我镇成立了城镇化建设小组,书记毛葵为组长,镇长陈虎为副组长,相关党政领导为成员,并成立了城乡一体化办公室,作为常设机构抓城镇化建设。同时,经过实地调研,制定了“经济强镇、农业稳镇、文化兴镇、环境美镇”的发展纲领,在此基础上,广开言路,问政于民,积极与群众对话,确立了“布局合理、规划科学、产业集聚、人口集中、功能完善、生态优美、经济实力强、社会和谐稳定”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思路。(二)由“粗”到“精”,科学规划显特色城镇规划是引领发展的“蓝图”,是指导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总纲”,我镇以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为抓手,致力提升城镇品位。2008年,我镇聘请湖南大学规划设计院,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重新编制了总体集镇建设规划、工业园区控制性规划、村级新农村建设规划,确立了“分类指导、统筹发展”战略,形成了“一心一环、一园三组团”的镇域规划体系。一心是江背社区为中心;一环是由s103、江五线、梅五线和朱梅线组成的道路环,将各组团串联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一园是江背工业园;三组团是指江背工贸组团、印山建材组团和朱家桥-五美居住组团。同时,集镇建设的布点也由遍地开花、按行政区划划分向有重点、分梯级进行布局转变,江背社区、朱家桥社区、五美社区、梅花社区正成长为城镇现代商贸服务中心,梅花集贸市场和五美集贸市场逐步成为中心集贸市场。整体来说,通过规划我镇实现了发展品位的提升,为我镇实现组团规模式发展打下了基础。第2页共8页(三)由“缺”到“全”,完善基建重便民基础设施建设的水平,决定区域承载力。我镇牢固树立“宜居宜业”理念,注重发挥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功能性、配套性和服务性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