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部门先导能源结构调整战略电力行业案例分析:采用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替代核电王毅:天恒研究所特邀研究员男,1962年10月生于北京,198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系,获工学士学位。毕业后在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从事环境经济与环境政策研究,1987年调入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从事国情分析及环境与发展战略研究,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1997年和1999年分别在美国世界资源研究所和卡内基?梅隆大学工程与公共政策系作访问学者。现任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成员,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CCICED)专家工作组成员,国家环保总局外经办环境政策专家工作组成员,美国世界资源研究所中国项目高级咨询研究员,世界自然基金会(WWF)项目咨询顾问。1990年,王毅获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993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三等奖;1994年获第四届中国青年科技奖;1997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99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自1987年以来,王毅主要从事国情分析以及资源、能源和环境政策分析与战略研究,共出版专著12部,译著2部,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主要著作有:《生存与发展》(1989),《国情与决策》(1990),《开源与节约》(1992),《农业与发展》(1993),《城市与乡村》(1994),《机遇与挑战》(1995),《人与自然关系导论》(1997),《中国环境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培训》(1997),《中国国情报告》(1998),《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1999),《中国环境与健康报告》(1999)。王毅共参与和承担过国家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重大项目、各部委、国外基金会资助的20多项研究课题,在中国国情分析以及可持续发展研究领域作出了开拓性工作,取得了突出成绩和重大的社会效益。王毅参与完成的众多报告中,分析得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和理论,提出不少政策建议,受到过决策层、学术界乃至广大民众的高度重视。其中较有影响的有:“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非传统的现代化模式”(1989);“中国面临十大生态危机”(1990);“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1992);“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1995);“可持续发展的结构性演变理论”(1996);“利用天然气带动能源结构调整”(1999);“采用渐进式环境政策,促进产业清洁化”、“北京采用替代燃料车的问题与对策”(1999);“生态建设与富民增收并举,推动黄土高原的合理开发”(1999)。此外,王毅先后参与了各部委组织的十多项重大报告、文件和理论文章的起草,受到了各方面的好评。摘要中国东部和南部沿海省份的快速经济增长产生了能源短缺问题,这些地区已经考虑通过增加核电建设为其未来增长提供动力。本文根据全球能源发展趋势和中国国情特点,提出了部门优先的结构性调整能源发展战略,比较了电力部门各种技术的投资、发电与环境成本,认为要更好地满足未来能源需求和环境保护目标,近期应选择天然气、可再生能源及其他先进发电技术而非核电,并提出具体的更加经济、清洁的能源供给替代方案。1.中国经济增长面临来自能源与环境的双重挑战维持快速经济增长和保护自然环境是中国今后二、三十年面临的严峻挑战。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正迅速摆脱贫困,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与之相对应的是环境退化正引起区域、国家乃至全球范围的关注,而能源利用规模的不断扩大特别是煤炭消耗的日益增加对环境产生巨大压力。目前中国每年原煤生产已达14亿吨,对煤的依赖超过世界其他国家,并且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难以改变(见表1)。中国煤炭的分布也极不均衡,优质煤主要出自北方的山西、陕西和内蒙古。每年大量的煤炭被运往东部和南部地区,其中大部分未经洗选,夹带20%以上的无效成分。中国沿海地区能源缺口较大:一方面本地煤炭缺乏且品质较差,另一方面,无论是北方的煤电还是西南的水电都因路途遥远而输送极不经济,进口煤炭又较为昂贵。基于上述原因,核电被设想作为替代能源来满足未来沿海地区的需求,政府部门也提出了雄心勃勃的核电计划,在未来几十年中准备建立40到50座核电站来弥补能源缺口。我们认为上述方案是值得怀疑的。从战略角度看,它一方面不符合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