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单元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课程标准素养解读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1.从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角度把握近现代物质生活习俗变迁的时代背景及影响。2.从家国情怀角度体会新中国的经济发展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3.从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角度把握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知识点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1.鸦片战争前:物质文化生活与社会习俗多沿袭传统。2.鸦片战争以后:西方文化逐步渗透到国民生活中。(1)衣①“洋布”“洋装”渐渐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②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设计的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③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服装更是五花八门。(2)食: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3)住:西方建筑样式在中国传统民居中引人注目。(4)社会风俗①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②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③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④大城市的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农村仍沿袭传统的风俗习惯。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易误点(1)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并行。(2)清朝缠足陋俗最盛,但清政府并不支持缠足,还多次下令废止缠足。知识点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1.改革开放前(20世纪50—70年代)(1)社会风尚: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的主流。(2)物质生活:由于物资比较匮乏,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2.改革开放后(1978年以来)领域主要变化1物质生活衣颜色从灰蓝色调为主变为五彩缤纷,从单一款式走向多样化食(1)到1987年,中国已基本解决了过去几千年没有解决的温饱问题(2)政府还倡导“菜篮子工程”住(1)城市人均居住面积逐年增加,农民纷纷兴建新房。1995年国家启动的城镇“安居工程”解决了中低收入职工的住房(2)更追求家居内部陈设的舒适、外部环境的优美习俗(1)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2)逐步形成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一条主线: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两大领域:物质和习俗。两大特征:中西合璧、土洋并存。三个方面:变化中的男女服饰、物质生活衣食住行的变迁、社会习俗的变迁。四个时期:鸦片战争后、辛亥革命后、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以来。影响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因素史料一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①,租界里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甲午战争前……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原先的“扬气”“今则竟曰‘洋气’了”②。——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解读]①处说明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背景。②处体现了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表现。[思考]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扬气”变为“洋气”的原因。【提示】西方列强的入侵;西方商品的输入;西方文化的影响。史料二“文化大革命”时期,“国防绿”“海军蓝”是中国城乡居民追求的色彩③。……20世纪80年代,色彩鲜艳、款式时髦的服装逐步在大众中流行……民众受西方现代文化的影响较大,中国服饰正式走向了多元化④。2——摘编自陈志华、朱华《中国服饰史》[解读]③处说明“文化大革命”时期人们的服饰呈现单一化的特点。④处说明改革开放后人们的服饰呈现多元化的特点。[思考]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中国民众的服饰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变化的主要因素。【提示】改革开放;经济和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民众思想观念变化;外来文化影响。影响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因素1.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把西方的生活方式移植到了中国;近代文明经通商口岸逐渐向中国内地辐射。这种影响是西方国家的侵略给中国带来的积极影响,是客观的,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2.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新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为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化奠定了经济基础。3.近现代革命思潮的兴起与思想解放运动。近代中国先进人士的倡导,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