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健康发展工作意见小城镇建设是统筹农业农村发展的“牛鼻子”,是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战略举措。为进一步加快全县小城镇发展步伐,充分发挥小城镇在统筹城乡、辐射农村、扩大就业、促进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现提出如下意见。一、明确目标,构建具有特色的城镇体系1、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为目标,以“人口聚集,以业兴镇,以城带乡,统筹发展”为总体思路,坚持规划先行,突出产业兴镇,分批推进实施,逐步建成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各具特色、环境优美、经济繁荣的“一主一副,两带三级”的新型小城镇体系。2、基本原则。一是规划先行,区域统筹。小城镇建设必须结合当地的人口、资源、交通、经济结构特点以及市场发展前景等实际情况进行统筹规划,做到定位体现个性,规划适度超前,远近相互衔接。二是自主创新,群众为主。发扬敢为人先、大胆改革、先行先试的精神,从政策、机制、制度等方面进行创新,走政府引导、群众参与、市场运作的路子。三是产业主导,改善民生。把培植特色产业作为推动小城镇建设的中心任务,扬资源之长,举项目之旗,走特色之路,增强小城镇辐射力。四是综合治理,改善环境。着眼山、水、林、田、路、电、沼的综合治理,大力推进生产条件、村容村貌、生存环境的改善。3、发展目标。到20XX年全县城镇人口达到25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50%以上,基本形成“一主一副,两带三级”的小城镇布局。“一主”,即以县城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副”,即上津为全县经济文化副中心,带动辐射周边乡镇的小城镇建设;“两带”即高速公路城镇带、汉江城镇带;“三级”,即主副中心城镇、乡镇集镇、村庄三个层级。其中,县城人口规模达15万人;上津集镇人口规模达2万人;土门、店子、夹河、羊尾、观音、马安、河夹、安家等重点乡镇集镇达到1—1.2万人;每个乡镇形成2—3个中心村居民点,全县形成一批全省旅游名镇、名村。第1页共5页二、科学规划,发挥城镇规划的调控作用4、加强小城镇规划。一是科学编制“十二五”乡镇集镇总体规划,建制镇和有条件的乡镇(场、区)积极做好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二是抓紧做好村庄规划编制工作。结合“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进一步抓好村庄规划、建设、管理和环境整治,年前全面完成全县279个中心村规划编制。三是做好集镇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规划等相关规划的衔接,并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重点抓好住宅小区、商业街区和工业功能区等详细规划的编制。四是树立产业兴镇理念,充分考虑集镇的产业特点和区位条件,做好特色产业功能区规划和定位。五是明确责任,落实经费。小城镇规划经费(包括集镇总体规划、控制性和修建性详细规划、村庄规划等)县乡共同承担,以乡镇(场、区)承担为主。5、严格规划报批。乡镇集镇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完成后,报县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乡镇(场、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必须严格执行规划,不得随意更改、调整规划,并定期向乡镇人民代表大会报告规划实施情况,接受监督和检查。村庄建设规划由县住建局组织评审,村民代表会或村民大会评议,由所在乡镇(场、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向县政府申报批准后实施。6、强化规划实施管理。一是小城镇建设严格执行集镇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二是严格执行“一书两证”、“一书一证”管理制度,落实规划属地管理,严厉打击违法违章建设行为。三、加快建设步伐,强化环境管理7、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小城镇的道路、给排水、供电、通讯、公厕、绿化等公用设施建设,重点抓好小城镇的医院、敬老院、幼儿园、学校以及文化、娱乐、体育设施等公益性社会服务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小城镇的综合竞争力。8、打造特色民居。加强村庄和小城镇的住宅建设外观造型控制,做好通用图集推广工作,利用自然景观资源,引导农民建设以传统明清风格为主,彰显鲜明时代特征的特色民居。各乡镇(场、区)选择1—2个窗口部位作为当地村镇建设样板进第2页共5页行集中打造,力争形成标志性地段、景观、建筑。9、强化环境整治。集镇环境整治以规划建设管理好工业小区、商贸小区和住宅小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