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思考从水源地到农田,遍布田间的小型水库、山塘水库和排灌站,在防汛抗旱、城乡供水、灌溉排水、改善环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和保障,一直被称为水利建设的“最后一公里”。但是,长期以来由于重建轻管、管护主体缺失、管护责任难以有效落实等原因,这“最后一公里”,或年久失修设施老、品质降、隐患多,或管理粗放有人用、无人管、无钱管,已逐步成为农业发展的一大难题。打通“最后一公里”,充分发挥小型水利工程综合效益,增强服务“三农”能力,不仅需要建设功能齐全的农田水利工程体系,更加需要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长效管理机制。2014年,XX县区被XX省水利厅列为全省11个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县,此后在充分借鉴学习其他地区先进经验做法的基础上,立足县情,不等不靠,先行先试,改革试点工作得到健康稳步推进。1主要做法及成效2014年3月XX县区被列为全省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试点县以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迅速成立了领导小组,采取“边宣传、边试点、边总结、边推广”的模式,统筹推进改革工作。1.1注重顶层设计,选好试点先行“排头兵”专门成立全县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形成了分管副县长亲自抓、水利部门主导抓的机制,并结合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针对性强、可操作的改革实施方案和配套管理办法,提出了改革工作目标,明确了改革范围,划定了时间节点,落实了部门责任,为改革的顺利推进提供了组织和制度保障。为确保改革顺利推进,把小型水利工程相对较多、位置相对集中、群众基础较好的对桥镇作为全县改革工作的试点乡镇,在摸索做法经验的基础上,以点带面,全面推进改革工作。1.2注重调查摸底,突出因地制宜“分类切”对全县各类小型水利工程进行了全面的调查摸底,通过现场核实、查阅资料、标注方位、登记造册,明确了纳入改革范围的全县各类小型水利工程共2314座(处),其中小型水库68座、山塘水库1第1页共6页647座、中小河流堤防2座、小型水闸19座、小型农田水利工程47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61处、陂坝166座、泵站197座、小型水电站7座,并为每座水利工程建立工程台账。为防止出现“一刀切”现象,在分类明晰产权和经营管理权的基础上,对全县各类小型水利工程分门别类,采取宜包则包、宜租则租、宜股则股等形式,灵活转化工程运行管理机制,选择独立运行、状态良好的水利工程为改革单位,不强求全县各乡镇同步实施。1.3注重产权界定,走好建管分离“关键步”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难最大的症结在于建管权责不清、管护不善。为此,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对产权明晰的工程先行发放《小型水利工程产权证》,其主要内容包括工程名称、所在地、所有者、包含内容、所有权性质、建成时间、管理模式、主要功能、受益范围、四至界限、平面位置图等信息,明确了工程管理范围和保护范围,明晰了产权所有者的权利和义务。同时,在工程所在地竖立永久性管护责任牌,向社会公布权属所有人和管护主体。1.4注重创新整合,破解管护资金“老难题”采取“上级争取一点、县镇安排一点、受益村组筹集一点、水利开发赚取一点”的方式,多方筹措管护资金。管护资金主要分为两部分:其一是日常管护经费。按不同规格水利工程对日常管护经费进行统筹,全县日常管护经费总计166.2万元/年,县财政补助50%,乡、村等产权所有者自筹50%。同时,将水利工程日常管护补助纳入同级财政预算,确保改革持续推进。其二是维修养护经费。县财政每年安排小型水利工程维修养护专项资金500万元,重点用于承担防洪、排涝、灌溉等公益性任务的水利工程应急修复。主要以“以奖代补”的形式落实,项目预算总额原则上不超过20万元,奖补比例为项目预算5万元以内的奖补40%、5万~10万元的奖补50%、10万~20万元的奖补60%。这些奖补资金不直接投向已获国家投资的项目,而是投向那些“卡脖子”的农村群众急需解决的、存在突出问题的小水利工程。1.5注重分类指导,探索工程管护“新模式”在改革实践中,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