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科学小品4说数名师导航内容感知纯粹的数字在一般人眼中实在是枯燥乏味,所以一般人不太愿意跟数字打交道。而本文作者却对数字津津乐道,从自然数到负数、零,再到分数、无理数和复数,娓娓道来,如数家珍,或比喻,或拟人,或对比,使枯燥的数字洋溢着灵性与生气,展示了有别于艺术的“数学美”。全文依照人类认识数的历史进程渐次展开,以实际生活中遇到的一个个难题,引出数学史上的一个个发明。全文思路清晰,层次细密,结构上呈现出明显的层进式。基础梳理一、字音字形1.字音识记衍生(yǎn)契机(qì)一粲(càn)言简意赅(gāi)2.多音字辨析3.形近字辨析二、重要词语1.重点词粲:鲜明美好。这里指美好的笑容。2.近义词原形·原型原形:原来的形状;本来面目(贬义)。原型:原来的类型或模型。特指叙事性文学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所依据的现实生活中的人。3.相关成语浩如烟海:形容资料、文献等非常丰富。拭目以待:擦亮眼睛等待着。形容殷切期望或等待某件事情的实现。孜孜以求:勤勉地追求。三、文学常识1.沈致远(1929—),物理学家,江苏溧阳人。主要著作有《微波技术》《高温超导微波电路》《科学是美丽的——科学艺术与人文思维》等。2.说明文的方法说明文就是对事物进行介绍的一种文体。有关事物的特点、构造和作用等问题,是说明文的内容问题;而怎样说明事物的特点、构造和作用,就是说明文的方法问题。说明文的方法很多,根据它们的特点和功能的不同,可分为解释说明、分类说明、举例说明、分析说明、数字说明、比较说明、比喻说明等。四、名篇名句1.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长恨歌》2.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句段剖析一、疑难妙句1.自然数的实物原型可能是十个手指,否则我们不会采用十进位制。剖析:用否定句点出自然数存在的意义,并用十个手指来说明自然数的实物原型,推断合理,形象自然。有了这样的原型作依托,原先有些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概念,一下子豁然开朗了。“可能”一词体现了说明文严谨精确的特点。自然数的实物原型是十个手指的可能性很大,但作者决不武断,而是小心严谨,体现了科学精神。“否则”引出结论,见出作者思路的严谨和逻辑的缜密。2.负数概念的形成恐怕与人类早期的商业借贷活动有关。剖析:此句同样点出了负数产生的背景及其生活中的原型。商业贸易中有欠债的现象,借贷也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这样读者很容易理解,使文章读起来通俗易懂。作者用了“恐怕”一词,来增强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显示了一种严谨的治学态度。3.数学家一度认为这下子总算把整个数轴填满了。换句话说,所有的数都已被发现了。剖析:“一度”和“填满”这两个词语是前一句话的重点。“一度”表示是一段时间的意思,而现在已经发生了变化,“填满”即有所有的数都被发现的意思,生动而又贴切。“换句话说”,又用了平实的说明性语言,交代了前一句话的内容,简明扼要。两句话相辅相成,使说明对象显得充实、不呆板,语言又富于变化。4.数学家就将像圆周率那样无法用整数或分数表示的数称为“无理数”。无理者,不讲道理也!不知道为什么圆周率背了这么个恶名?剖析:第一句是在作诠释,把数的范围扩大了。接着从“无理数”的字面意思说起,用“不讲道理”引起人们的联想,博得一笑。又用一个反问句为“圆周率”鸣不平,把本来枯燥的说明对象变得可爱多了。5.你看!负数和正数分列左右如雁翅般排开,零居中央,颇有王者气象。剖析:这句话采用了比喻“雁翅般排开”、拟人“王者气象”等修辞手法,把零、负数和正数的关系和地位生动地表现了出来。二、重点语段1.从“零是数学史上的一大发明”到“是‘一无所有’还是‘四大皆空’”。剖析:本段点出了“零”产生的意义及特点、原型:零是一切数之基础,是相当重要的一个角色;没有零,数学就走不了多远,因为没有办法表示更大的数;运算功能上,零的特点更加突出,可以表示“不变”和“万变”。最后用两个问句再一次引起读者的深入思考和想像,“一无所有”来源于通俗歌曲,“四大皆空”来自于佛教用语,形象生动,妙趣横生。这一段还体现了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