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主题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一、教材分析本课以时间为线索,介绍从1949年到文革结束这段时间我国经济建设的基本情况。其中既包括我国在建国初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也包括后来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所经历的曲折历程。本节课是必修Ⅱ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的第一节。本单元以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为主线,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分界点,介绍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阶段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情况。本节课从内容上分析,充分说明了计划经济体制时代(改革开放前)对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为后来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做了铺垫。二、学生分析(一)认知基础:通(一)通过初中学习,学生对计划经济的内容,已有初步的了解和掌握。(二)心理特征:(二)心理特征:中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学习态度明确,自我意识趋向成熟,情感上具有正确的价值观。(三)能力:学生自主阅读与文字、口头表达有一定基础;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三、教学目标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1、知识1、1、知识与能力:(1)掌握我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验和教训。(2)培养学生多渠道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意识。(2)学会通过多渠道获取资料,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形成历史认识的探究式学习方法。(3)并能运用社会史学、计量史学、口述史学等新的视角阐释历史。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的人生理想。四、教学环境□√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其他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在授课过程中使用视频、图片、漫画、实地考察等多媒体技术,使学生能“神入历史”,进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1、微课程《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分析》,课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的状况,为课堂小组交流做好准备,为教师二次备课提供素材。2、通过视频《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问题: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是什么?“一五”计划的内容、影响?为何“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3、展示“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相关图片和文字资料。探究从1956年到1966年,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特点和大跃进、人民公社化的危害。4、小组探究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的原因,让学生认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和学习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得来的,特别联系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让学生增加对社会主义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信心5、引导学生运用概念图建构本课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归纳建构能力。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教学环节(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导入展示建国前夕经济状况等背景通过课前学习,建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Ppt,视频等初期的伟大成就讲授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有益探索(发展)和曲折两方面来展示引导学生分析材料,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师生互动文字史料、图片资料、视频等探究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及应对策略学生为主体,合作学习。学生小组长分工引导小组讨论解决疑难ppt展示教师展示学习小组探究成果合作探究资料收集、整理http://yunpan.cn/cLqY84tsuKA9d访问密码45f6建构体系教师展示概念图的基本架构学生自主建构概念图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本课运用了多媒体、视频、知识建构体系、检测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能“神”入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情境导入环节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资料等信息技术和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更加直观、形象、生动。通过创设历史情景,营造学生自主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