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益审计理念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审计调查中的运用政府效益审计的开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我国审计事业创新的内在要求,政府效益审计的发展将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发挥积极作用。审计署在《2006年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要“实行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审计与效益审计并重,逐年加大效益审计分量,争取到2007年,投入效益审计力量占整个审计力量的一半左右”。以对某地区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试点情况进行专项审计调查为契机,审计人员探索性地将效益审计理念运用于该项目中,并对该项目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效益、实施的公平效益和后期的制度效益三方面进行了客观、真实地分析,以期为今后审计工作重心向效益审计转移积累可借鉴的经验。一、运用效益审计理念对新农合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效益进行分析一般而言,政府效益审计就是指对政府事业、项目、组织是否经济、高效、有成果地开展运作的程度进行独立评价或检查,目的是为公共措施的执行和后果提供相关的信息。将效益审计理念导入新农合审计调查项目中,对项目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效益进行分析,是本次审计调查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真实性、合规性审计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审计评价的准确性,是客观公正地分析资金效益的第一手资料,在新农合审计调查中,审计人员始终以真实性、合规性审计作为新农合审计调查的基础和关键,以资金拨付渠道为线索,顺藤摸瓜,从某地财政局、民政局、卫生局,到新农合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新合办)等单位,到县、乡、村医疗卫生机构,甚至到抽查的每一位农户。(一)调查新农合资金拨付情况,分析资金拨付效益。分析资金拨付效益需要从数量和质量两方面展开,即中央和地方各级安排的专项资金和配套资金是否及时、足额,拨付的具体第1页共5页方式和手段是否可行有效;有无截留、挤占、挪用和违规获取资金等问题,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获得了良好成效;或有无因资金拨付不及时而延误新农合试点的进度,造成负效益的情况。例如,审计调查发现,某试点地区存在代垫农民参加新农合(简称参合)资金、虚报参合人数,多获取财政补助资金上百万元的问题。这种多获取财政补助资金用于当地农民新农合支出的做法,从数和量的方面来分析,都是不符合预期要求和资金拨付要达到的成效的,是以损害全国新农合试点资金未来有序运行为代价的,是一种只顾短期局部利益,忽略长期全局效益的做法,将会造成不利于新农合健康有序运行的负效益。(二)调查各级新农合管理机构监管情况,分析资金管理效益。分析资金管理效益主要涉及管理机构或项目管理方面的效益状况。如管理机构责任机制是否健全,管理方法和手段是否科学高效;是否执行了各项政策规定和管理办法,是否存在因管理不到位而带来损失和浪费,甚至损害了农民就医的切身利益的情况。也就是从管理角度来分析被审计调查项目的效益状况。例如,经调查发现,某地医疗卫生机构在管理上集看病、审核、补偿等职能于一身,缺乏有效的监管;合作医疗证存在随意涂改、断号、重号、甚至无号的现象;未按政策规定采取统一招标方式选择国有商业银行作为试点县(市)的基金代理银行,在基金运行中,也未按规定提取风险基金。鉴于新农合是中央立足于解决农民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的一项重要举措,政府和相关部门为了规范新农合资金的管理,促进新农合制度持续健康的运行,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办法,但在一些地区尤其是县级及以下却没有得到认真落实。这种新农合相关政策落实不完善的情况,从当前效益来看,不便于新农合基金的统一管理和运作;从长远效益来看,管理效率的弱化,加大了新农合基金的运行风险。(三)调查新农合资金的使用情况,分析资金使用效益。分析资金使用效益主要是围绕新农合资金使用情况进(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行的,这方面的效益分析是当前政府效益审计的核心内容。重点是围绕被审计调查项目的资金第2页共5页是否节约,新农合资金是超支还是节省,是花大钱办小事、还是花小钱办大事,是否将资金真正用于新农合支出,是否存在资金闲置未运营等不经济情况等来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