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课堂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训练提升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2.品味诗歌艺术上的“三美”。3.揣摩诗歌意象,欣赏诗歌意境,领会诗中涌动的作者的思想感情。4.培养提升学生鉴赏,评价诗词的能力。教学重点:1、品味诗歌艺术上的“三美”。2、培养提升学生鉴赏,评价诗词的能力。教学难点:揣摩诗歌意象,欣赏诗歌意境,领会诗中涌动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1、诵读吟咏法•2、讨论探究法•3、意境教学法课前感知:播放歌曲《再别康桥》,附上剑桥的图片。(解说: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再别康桥》这首诗本身就极具音乐美。播一首由《再别康桥》改成的歌曲,可以让学生从另一个艺术层面去感受志摩的诗。配上剑桥的优美的图片,让学生由听觉到视觉都对《再别康桥》有一定的感知。)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928年夏天,伦敦,康桥。一个风度翩翩又带着倦容的年轻人,在夕阳的余辉中踽踽而行。晚风拂起身旁的柳条,也连绵不断的牵起他心中的愁绪。他是谁?为什么来到这里?……今天,我们将一起踏上赏美的旅程,去探寻《再别康桥》——这二十世纪最出色的离别诗的魅力,去聆听徐志摩内心世界最纯粹的绝妙回响。二、深情美读,整体感知全诗:背景简介-康桥情结,由此引出对《再别康桥》的朗诵。(一)作者及背景1、徐志摩:(1896----1931)笔名云中鹤、南湖,浙江海宁人,现代诗人,“新月派”代表诗人,他的诗,散文以及艺术观,受英国浪漫主义影响较深,注重意境创造与音律和谐。他一生留下4部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代表诗作《再别康桥》、《偶然》、《云游》等。2、课文背景: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河以其独有的灵性滋润着徐志摩,徐志摩在回忆康桥时说:“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由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康桥创造了一个充满性灵的诗人。徐志摩曾在1921-1922在英国留学两年,大部分时间在此度过。这是他一生最美好的时光。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1922年徐志摩回国前夕,曾作长诗《康桥再会吧》,在诗中称康桥为“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自然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在诵读中去感悟他的万千思绪。诗歌鉴赏方法启示一:鉴赏诗歌我们要关注诗人及背景,联想当时现实。(二)学生齐读全诗。(三)教师纠正范读全诗,学生聆听,体会音节和旋律上的特点。教师小结:诗歌音调和谐,旋律完整,(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读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此外,“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诗的尾节与首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它是尾声,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体现了音乐美(四)学生观察诗节和诗行排列上的特点教师补充:诗歌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六字、七字(间有八字句),节的匀称,句的均齐,体现了错落有致、曲折回旋的建筑美。三、合作探究,品读鉴赏全诗:(从诗歌的意象,意境作为切入点赏析这首诗歌)先引导学生把握诗中的意象(提问诗中的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让他们说出这是为什么--有诗人的情感融入;再让学生分析这些意象分别融入了作者的哪些感情)进而由教师总结出意象的含义--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一)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那么从文章的眼睛推断,这首诗抒发的大致是什么情感?生:离别之情。师:提及离别大家马上会想到什么?设想:首先想到的自然是与自己最亲密的人……写离别的诗可以说是数不胜数,比如说有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那么本文离别的是什么?生: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而是康桥,他的母校。关于康桥,注释①有简单的介绍,大家自己看一下。如果你写告别母校(嵩明一中)你会怎么写?设想:再见了嵩明一中,再见了老师,再见了崭新的教学大楼和宏伟的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