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6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共6页论渔业配额制度的起源及其内在法律特征作者:白洋时间:2011-11-24摘要:渔业配额制度是在渔业资源过度捕捞所导致的渔业危机和传统的投入控制管理模式失效的历史背景下,基于渔业资源生态特性而构建的一种产出式的渔业管理模式。它是在总可捕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最早雏形始见于美加间的渔业管理实践。冰岛、新西兰等主要渔业国家结合本国国情实施了不同外在形式的配额模式。该制度具有专属性、持续性、可转让性、激励性等外在法律特征。资源的特性决定了配额制度的实质内涵是一种不得超越总可捕量的共同义务。义务本位下的配额制度,其意蕴是一个管理问题,而非产权问题。产权的手段并不能根本解决渔业危机,私权的行使必须处于公权力的监管之下,配额制度才能发挥应有实效,这是配额实质给予我们的启示。关键词:渔业配额;外在特征;实质内涵渔业配额制度(QMS,QuotaManagementSystem)是依据渔种资源的最大可捕量并根据捕捞能力合理分配渔获量份额的一种产出式管理方式。渔业行政管理部门设定有关鱼类捕捞量的上限,并在这个限度内发放捕捞许可证,许可证可以在市场上交易[1]。它变过去渔业资源管理普遍采取的限制渔船数量、设置禁渔区、禁渔期等被动式的管理,为根据渔业资源量来确定捕捞量的主动式科学管理,因其把握住了资源生物特性,故而成效明显,目前已成为世界主流的渔业管理趋势。本文的主要任务是追根溯源,对配额制度的诞生过程进行考证,并探究制度的内在法律特征。一、渔业配额制度的起源人类的欲求和有限的资源之间是一种“相持而长”的微妙关系。当今世界面临的海洋渔业资源衰竭的根源在于人类过度捕捞活动超越了资源的最大可持续生产量所致[2]。渔业配额制度正是在这种关系严重失衡的前提下,基于渔业生态系统的特性,人类几经探索而求到的一种能有效应对渔业问题的管理手段。1.过度捕捞—资源衰退的罪魁祸首在配额制度诞生之前,国际渔业资源开发和利用经历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国际渔业资源一步步地走向衰竭。推动这一过程发展的背后推手是多方面因素的集合,这些因素主要包括:鱼类种群的生物学特性(如洄游性,使得渔业资源的开发与开发其他自然资源的经济活动存在差异,相应的增加了渔业资源开发活动的管理难度)、无休止地捕捞竞争、世界捕鱼船队的大量增加而导致捕捞能力过剩和渔业资源的国度开发、第2页共6页第1页共6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页共6页渔业补贴、海洋环境污染和破坏性捕捞行为引起的生态退化、渔业管理方面的渔船“方便旗”现象、副渔获物和抛弃物以及有害捕捞作业队渔业资源造成的浪费等。其中,过度捕捞是导致世界渔业资源衰退的根本诱因[3]。2.传统的管理模式遭遇挑战传统的管理模式主要是投入式的渔业管理措施。投入控制制度最大的缺点是不能控制渔获量,容易导致渔获量过大的结果,从而造成渔业资源的衰退。此外,捕捞努力量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除了受渔船的数量、吨位、动力等因素影响外,它还受其他投入如作业时间和次数、渔具的数量、劳动力等多种因素影响。在渔业管理实践中,不可能对所有这些因素的投入实现一一控制,管理难度较大[4]。例如,我国陆续运用了渔具渔法限制、网目尺寸限制、伏季休渔等投入控制措施,但渔业资源却仍然衰退严重。事实证明单纯的投入式渔业管理措施并没有有效地控制捕捞能力的不断膨胀。3.渔业配额制度的产生。在过度捕捞引发的渔业危机加之传统投入式管理模式失效的共同作用下,基于渔业生物特性而实施的总可捕量制度,开始进入了历史的舞台。美加间的太平洋大比目鱼管理委员会(IPHC)于1932年实施了总可捕量的管理措施。在吸取了比目鱼管理中的经验教训后,1937年美加太平洋鲢鱼渔业委员会,把总可捕量按50:50的比例配额给了两个国家,各国又按渔船或企业,再次进行了分配[5]。这是配额制度最早实施的雏形。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马里兰州议会的议案中有一个关于限制乞沙比克湾渔业许可证发放数量的计划,从该计划中我们或许可以找到配额制度的主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