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乐县张果屯乡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5第21课-1与朱元思书(第一课时)教案新人教版教学目标:1.美读联想2.积累模仿教学重难点:1.在朗读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笔下富春江景色之美,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2.帮助学生理解“鸢飞戾天”两句。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我们曾经学习过一首小诗(大屏幕展示《山中杂诗》)其中,山居生活的奇景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它的作者是谁呢?(南朝,吴均)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今天,让我们跟随吴均,让他带我们到富春江去欣赏一下那里的山光水色吧。关于作者的知识你还记得吗?同桌两个说说看,注意互相补充,然后举手回答。(大屏幕展示:吴均(469~520)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字叔庠。其文工于写景,尤以小品文书札见长,表现出沉湎山水的情趣,人们把他的写作风格成为“吴均体”。同时,本文还是一篇骈体文,多用偶句,少用散句。“骈文”,是和散文相对的一种文体,起源于汉末,形成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骈体文的最大特点就是讲究对仗,即所谓“骈偶”(两马并驾为骈,两人并处为偶)。全篇以偶句为主,构成字数相等的上下联,句法结构相互对称,词性、词义相互配对,句子通常是四字句、六字句相互交替。选自《艺文类聚》)二、美读联想1.通读(1)请同学们迅速浏览课文,利用工具书和课下注释标出生字词,然后放声诵读课文,同桌互相校正。(2)请同学们齐读课文,试着读出节奏(3)同学们读了两遍课文,能找出作者评价富春江景色的一句话吗?(明确:奇山异水天下独绝)那么在诵读课文时,应该带着怎样的基本情绪阅读呢?(喜悦,赞赏)下面请位同学试一下,看看是否能让我们感受到富春江的美?同学们评价一下他读得怎样呢?(生:读得很准确,但是缺少韵味和情感)师: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山水小品,诵读时除了要读准确,还要读出韵味和美感,这位同学诵读时感情不够投入,可能是不够了解它,现在,我们试着翻译课文,进一步走进富春江山水明丽的画卷中。2.译读(1)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翻译课文,有疑问的地方可以举手提问。(2)现在请你们对照大屏幕,检查自己的翻译内容,不够准确的地方做修改。(翻译集锦:风尘烟霭全部散尽,天空与山峰显露出同样清澄的颜色。让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任凭它或东或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水路,奇峭的山峰奇异的流水,天下独一无二。江水全都呈现出一片青苍之色,千丈深也能见到水底。游动的鱼和细细的卵石,都可以看得十分清楚。湍急的流水快于飞箭,汹涌的江浪势如奔马。两岸夹峙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耐寒常青的树木。山依恃地势争着向上,互相比高比远。争着向高处笔直地指向天空,形成千百座峰峦。泉水冲击着石块,发出泠泠的声响;好鸟彼此和鸣,织成嘤嘤的谐美旋律。蝉儿则无休止地鸣叫不停,猿猴则千百遍地啼叫不绝。在仕途上鹰一般冲天直上的人,望一眼这么美的峰峦就会平息热衷名利的心;整天忙于筹划治理世俗事务的人看一看如此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遮蔽天日,即使白天也像黄昏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会漏下一些光斑。)3.美读师:要读出课文的韵味和美感,除了准确理解字面含义,更需要深入领会隽永的意境。请同学们扬起你想象的帆,我们一起去山光水色的富春江纵情游览吧。现在全班分为两个大组,试着在课文翻译的基础上,用优美灵动的文字,一组描绘富春江的“异水”,一组描绘富春江的“奇山”,比比看,谁的想象更丰富,谁的文字更生动?先来看老师的示范。(大屏幕)范例:亲爱的朋友朱元思,多么难忘那天,驾着一叶扁舟,我独自一人到美丽的富春江游览,那是一个格外晴朗天气,天空瓦蓝,万里无云,水面开阔,没有一丝水汽一叶扁舟,自在徜徉于青山绿水之间,举目四望,两岸峻山耸入九天,挺拔秀劲。天山相连,共呈一色。心胸格外开阔。请同学们想象着画面,放慢节奏读: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接下来,我们一起欣赏同学们的优秀作品:这是第一大组同学们的作品:富春江上,风平浪静,水面开阔处——金色的阳光照耀在江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