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给孩子的人类简史》有感20XX年字读《给孩子的人类简史》有感悦读阅笃一看书名,鸿篇巨制啊,一本书讲人类简史,从人类诞生到现代社会,而且还不厚,的确很佩服作者的归纳能力。写书的人叫房龙,在历史书籍方面,算得上一个被多番推荐的名字,敢于挑起这样的大梁,一方面其本身有丰厚的积累,因此能举重若轻在浩瀚的历史洪流中截取对历史发展最有影响力的事件进行描述;另一方面,此书毕竟是针对孩子的人类简史,强调全面而不是深入,用简单的话语讲清历史发展的脉络即为成功。作为西方历史不太懂的小白,看完此书后对西方文明的衍化、几大古老文明帝国及目前依然影响巨大的宗教变迁,其基本的逻辑和脉络有所理解。关于人类的进化,专门展开来讲,几本书都讲不清楚,毕竟进化到底是如何发生的,如何从细胞到动物然后到人类,这个问题太大太难,目前只有很多猜想,但无法证伪也无法证实。在此书,就换成两三个章节,不纠结进化论中有意思的争论,也不细讲进化过程的分化和最终结果,简单的几句交代了人类就是从细胞逐渐变成生物,然后分别进化出植物和动物,在进一步进化为哺乳动物、大猩猩以至于最后现代人。从这个环节的选择,可以猜出此书的写作风格,不纠结于细枝末节,只描写历史的整体脉络,让读者对历史形成一个大致的了解,如果有兴趣,自然会展开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史前人类生活,更多是一种为了适应自己而不断进化的过程,根本动力是保留物种基因,生存下去;而人类文明,必然来源于更深刻的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包括文字、部落、社会、生育等等众多方面。关于文字,书中提到了象形文字和楔形文字:象形文字很容易理解,就是画图;而楔形文字,其实也是图像文字,没想到吧。古老文明的文字起源很多都来源于图像,人类将看到的直观的画出来,彼此都能理解,就形成了交流方式;画图的方式千人千面,而且画的太复杂又很辛苦,于是文字开始演变、简化,甚至加入了表音或者表意的方式,逐渐形第1页共3页成了现在丰富多样的语言体系。其实淹没在历史中的死文字特别多,这是因为使用这种文字的文明失去了存活的土壤,死文字就是这种文明的墓志铭。文明的发源一定离不开淡水资源,即淡水河或者湖泊;所以人类简史最开头的灿烂文明,集中在亚欧非三大洲的交汇处,比如中亚、地中海以及埃及。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为古老文明如古埃及、古巴比伦提供了丰富的滋养,他们意气风发引领数百年,创造了辉煌的文明。世界四大古文明包含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中国,其实都有文明的遗憾、传承的断层,前三者已全身退入历史洪流中,中华文明却坚持并未断层,但上古时代的神话传说真的只是传说吗。山海经中的精怪只是先人的想象。青铜器在那样生产力情况下作为国之重器的理由及铸造方法就不好奇吗。或者时间的鸿沟为我们探究古老文明的灿烂辉煌制造了巨大的障碍,但也许这些存在历史故纸堆中的神话、传说,有可能是换种思维解决问题而已。古埃及、古巴比伦创造了非洲和亚欧的人口繁茂,自然慢慢演化出多样性,同时因为相互争斗、相互合作慢慢演化出了各种国家和文明,比如罗马、希腊、波斯、马其顿、亚历山大,等等,不一而足。文明在进化、人口在增长、国家已形成、资源却有限,于是围绕着地中海,好一处历史大戏,你方唱罢我登场,他乡故乡都是同一片土地,敌人朋友都是同样被赐福的生命,你打下我我打下你,如果忽略历史潮流中因为争夺资源或者战争死去的累累尸骨,这出戏其实也挺有意思的。国家形成了,民族也形成了,争夺物质资源之外,自然要追求精神生活。于是目前世界三大宗教中的两个,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开始慢慢发展。宗教作为安抚人心、提供精神家园的方法,最开始必然是弱小的,但奈何国家管不了精神生活,所以巨大的需求决定了其自然能在历史中滋养壮大。并不反对宗教带给人安抚的力量,但宗教的演变过程中所沾惹的血腥和杀戮,并不比政治、国家、战争的少,十字军东征、黑暗中世纪、哭墙、自杀式袭击,惨烈。随着生产力进步,海洋文明发现了更多的土地和资源,于是文明中心转移,从地中海转战欧洲大陆。从领主统计到帝国第2页共3页统治,欧洲大陆的封建帝国主义,虽然...